爱上不同的人,是因为善变,还是花心?
——青玖情感
完美的对象
情窦初开时,我们心目中那个完美的对象,是同桌、同学,又或者是隔壁班走过的那个Ta。长大后,我们心目中的完美对象又有了新的定义,Ta需要从外貌、三观、物质等各个方面满足不同的需求。而对于某些受过情伤的朋友来说,完美的对象,就是那个深情陪伴一生的人。
由此可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于“完美恋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此刻就让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情史,是否有时,我们爱上的是截然不同的人。
所以,到底是我们太贪心,还是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呢?
事实上,我们确实无法回避自己内心的欲望。不论是对于生活、事业,还是爱情,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期待。但这并不能说,我们是贪心的。因为,我们并不会固执的要求,自己的恋人真的做到所谓的“完美”。当我们在向伴侣提出要求和条件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欲望是有限的,那些我们提出的,就是我们最在意的点。
而由于每个人在意的点不同,每个时间段在意的点不同,因而满足这些条件的恋人,也就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别。
聚焦和忽视
认真分析每个人的爱情观和择偶观,我们会发现,我们都有着自己的底线。这些底线,就是我们永远那不可能放下的要求。
因为爱情滤镜效应的存在,会使得我们对于底线以上的事情,抱有相当高的包容度。这其实,就是情感需求里的聚焦与忽视。
如果要将这个现象形象的比喻一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的心理需求,就像照相机有广角及望远镜头,用望远镜头对准某一对象时,此对象变大,而其它对象就变成模糊的背景。
比如当我们肚子饿时去市场买东西会买得特别多,因为你的需求(食物)被放大;可是当你吃饱后,需求又不一样了。食物像被广角镜头溶回背景中,但吃饱后你口渴了,这口渴的需求又像被望远镜头放大了一般,其它需求都变得不重要,而你把所有注意力放到这个新的对象,新的需求上,直到它得到满足,才重新溶回背景之中。
因而,那些我们聚焦的往往是我们最需要,最渴望被满足的需求。放在爱情中也是这样,我们想要找到什么样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人。比如,内向腼腆的朋友会期待一个外向的伴侣。人的需求,会随着被满足而发生变化。当一个腼腆的人变得外向开朗时,此时伴侣是否外向就变得不那么重要的。Ta可能就会开始关注伴侣的其他条件了,比如要温柔体贴,要果决负责等等。
寻觅还是磨合
人的需求,与人生活的环境,人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当我们不断地长大,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的需求也会不断地变化。
这几乎是不可能改变的实施。由此,我们也可以基本判定,我们注定会对理想伴侣抱有不同的要求和期待。
那么是否,我们就应该在不同年龄段,更换不同的伴侣呢,是否自此,人类的花心就有了解释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更换伴侣并不是满足需求的唯一途径。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一个人,完美的适配我们的生活,满足我们所有的要求。爱情,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彼此的满足。
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在磨合的过程中,寻找到这种彼此满足的方法。对于轻微调整,就能满足的那些需求,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来让对方知道我们的心中所想,然后积极的进行调整。而对于那些较难满足的需求,我们也需要具备起码得耐心。与伴侣一起提升,彼此支持,在磨合的过程中,逐步的满足彼此的各种需求。这个磨合的过程,对每对情侣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
需求的不被满足,不可能成为花心的借口。它更应该化作进步的动力,让一段感情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