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是楼记》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
余游昆山,登斯楼也,摩挲插架之书,而想见其为人,盖先生之泽,被于后人者远矣。昔虞世南、颜师古而后,能任其责者寥寥;盖屈指可数者,无三四人焉。非独为先生惜,而于世道人心,亦有所感也。
夫学也者,非徒以博记览、供辞藻而已,将以求经济之学也。所谓经济者,亦非有他奇,识时审势,因势利导,拯民于水火之中,而登之于衽席之上,皆经济之事也。世之拥书万卷者多矣,而能任国家之事、为民之司命者,几何人哉?
先生以名进士起家,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其为学也,贯穿经史,博通古今,所至之处,皆有惠政。今老矣,退居林下,而犹不遗余力,以教育其子孙,其志可嘉也。使先生之子孙,能世守其书,不忘其志,以继先生之业,则先生虽死,犹不死也。
楼之下为堂,堂有扁,曰“传是堂”。堂之前为庭,庭左右有廊,廊之外有垣,垣之外有池,池之上有桥,桥之左右有亭,亭之旁有花木,四时之景不同,而皆可娱目也。是楼也,枕山而面湖,山川之胜,园林之美,尽在于此。而先生之书,又足以供其子弟之诵读,其为乐也,岂有穷哉?
余既登斯楼,与先生之子孙,谈论终日,而归为之记。
文章通过介绍传是楼藏书的情况,重点记录了徐健庵先生(徐乾学)藏书楼的情况。徐氏没落后,楼废不存。古籍多散出。我祖秦松龄曾参加其组织的雅集,有禹之鼎画的图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