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韦国清
三
1935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中革军委直属随营学校与陕北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在陕北瓦窑堡永平镇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学校,辖步兵营、特科营和地方干部营。韦国清任步兵营(第一营)政治委员。1936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把红军学校扩建为西北抗日红军大学;5月,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辖3个科,韦国清任普通科(第三科)第一营政治委员。6月21日,国民党军东北军第八十六师乘红军主力进行西征战役之机,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这时,瓦窑堡除有一个警卫连外,武装力量只有红军大学第三科。根据中革军委领导的命令,红军大学第三科迅速出动迎战,掩护中央领导机关转移。激战中,韦国清腰部中弹负重伤,坚持指挥战斗,直到中央领导机关安全转移。8月,韦国清伤势好转要求工作,入抗日红军大学第一科学习。11月,中革军委决定红二、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合并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分设第一、第二校,韦国清任第二校特科团团长。1937年1月,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二校迁至庆阳,改称抗大步兵学校(亦称“庆阳步兵学校”),韦国清仍任特科团团长。
1937年8月,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的韦国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庆阳步兵学校一部分改编为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辖5个学员队,共500余人,韦国清任随营学校校长,陈明任政治委员。9月上旬,韦国清率随营学校随八路军总部奔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元旦前夕,韦国清率部随八路军政治部开赴洪涧县赵城镇,住白石村,在执行八路军政治部警戒保卫任务同时,集中精力开展教学工作。元旦前后,随营学校先后接收了第一一五师教导营和投奔总部直属单位的一批大中学生及牺盟会几个学员队,扩编至7个学员队。2月下旬,随营学校奉命返回陕北,于3月到达延安。
1938年8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抗大第四期毕业典礼暨南昌起义11周年大会上讲话。图中毛主席左侧就坐的左二为韦国清,左一为陈明。
1938年8月9日,毛主席在上面照片背面题词“奋斗到底”。
回到延安不久,随营学校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移防洛川,一面办学,一面与留守兵团部队一起防守边区南大门。5月,随营学校改编为抗大第四期第六大队,韦国清任大队长,陈明任政治委员,对外仍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随营学校远离抗大总部,把守着边区南大门,又处在从延安到西安必经之路上。韦国清在此独当一面,除领导教学外,还领导全校很好地完成了警戒、接待及与当面国民党军联络协调等任务。
这期间,韦国清经人介绍与广西籍女青年、中共党员、抗大第四大队学员梁政相识并结婚。由于两人性情相左,后于1946年9离婚,育有两个子女。
1938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组建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对外称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开赴华北敌后办学。韦国清被任命为第一分校党务委员会委员,负责第二大队工作。随后,分校于1939年1月下旬到达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屯留县故县镇。9日中旬,抗大第一分校第一期学员毕业。11月上旬,第二期开学,共有学员1300余人。开学不久,八路军总部下达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第一分校东迁山东抗日根据地办学命令,并对第一分校领导班子作调整,韦国清被任命为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同月,第一分校以“八路军挺进纵队”为代号东迁山东,韦国清担任行军指挥。1940年1月上旬,第一分校顺利抵达山水沂南县孙祖乡张庄一带。
这年2月,韦国清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到任后,从支队政治机关建设抓起,把支队政治部的组织、宣传、锄奸、民运等科及宣传队建立健全起来,并出版报纸。之后,不断加强和完善政治建军的各项措施,做到团设党总支,营设分支部,连队建立党支部,排有3个以上党员的成立党小组,开展创建模范党支部、培养模范党员活动,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月底4月初,南进支队奉命南下开赴邳(县)睢(宁)铜(山)地区,参加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5月中旬,南进支队与八路军苏鲁豫支队第一大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等部紧密配合,对入侵抗日根据地的顽军展开自卫还击,将侵占苏皖边抗日根据地金锁镇、孟集等地的顽军逐出根据地。不久,支队司令员钟辉调赴延安抗大学习,韦国清任南进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南进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并,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张爱萍任司令员,韦国清任政治委员。9月初,韦国清和张爱萍根据刘少奇指示,率领第三支队东进开辟淮海地区。下旬,开展反“扫荡”斗争,发动宿(迁)沭(阳)地区群众破坏海(州)郑(州)公路,伏击从涟水、沭阳合击淮海抗日根据地的日伪军1000余人,保卫了建立不久的淮海抗日根据地。
1940年 8月31日,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与第三支队军政领导干部于江苏泗洪朱圩合影。左起一排:张政、韦国清;二排:张爱萍、黄克诚、孙朝旭、谢锡玉、李浩然、王景坤、杨志雅、翁叙文;三排:韩振纪、石光、耿道明、顾寒星、邱士长、徐忻、杨勋;四排:刘瑞龙(站立)、石青、廖卓之、赵汇川、吴长泰、张震球、孙象涵;五排:张震寰、赵易亚。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将华中新四军、八路军部队统一整编为7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原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张爱萍任旅长,韦国清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张爱萍率第二十五、第二十七团突破日伪军据守的运河封锁线,回师皖东北,执行军部赋予的扫除当地日伪顽,恢复与巩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韦国清率第二十六团留在淮海地区坚持斗争。9月,新四军军部发布命令,第三师第九旅和第四师第十旅对调建制,第九旅调归第四师建制,韦国清任第九旅旅长。10月,康志强任第九旅政治委员。韦国清率部进入淮北抗日根据地后,和康志强承担阻止顽军东进任务,指挥了合击顽军灵(璧)北据点张小圩子等战斗。小张圩子战斗全歼顽军500余人,其中俘顽军第十七纵队司令许志远、灵壁县县长赵觉民以下378人。在战斗间隙,韦国清亲自设计和组织人员进行迫击炮改装平射炮的试验,获得成功,在攻打日伪军炮楼、碉堡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11月18日,陈毅代军长在泗阳县新行圩子宣布新四军第四师九旅干部调整命令。左三起:张震球、彭雪枫、张震寰、韦国清、陈毅、冯定、张云逸、张爱萍、康志强。
1942年11月,日伪军6000余人对淮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在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邓子恢统一指挥下,韦国清和康志强率领第九旅和淮北第一军分区军民进行反“扫荡”斗争。他们发动群众改造地形,构筑适合平原游击作战的路、沟,并将所属各部队周密部署:以第二十五团迂回至敌后,相机行动;第二十七团在邳(县)睢(宁)铜(山)地区坚持斗争,袭击日伪军据点,拖住其尾巴;第二十六团在内线与日军主力周旋,掩护党政机关转移。韦国清当面指示第二十六团团长罗应怀牵好“牛鼻子”。13日,韦国清率师骑兵团、便衣侦察队和电台机动指挥,与日伪军周旋,于17日在凤登张歼日伪军100余人,取得了反“扫荡”首战胜利。随后,各部队相继与日伪军展开激战。12月7日,第二十六团夜袭青阳,歼日伪军一部。9日黄昏,部队转移至泗洪县东北的朱家岗待机。10日晨,盘踞于泗县青阳、归仁集、金锁镇的日伪军1000余人,在炮兵、骑兵配合下分三路对朱家岗实施包围。在敌我力量悬殊情况下,第二十六团指战员抱定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经14小时血战,毙敌280余人,第二十六团亦伤亡120余人。战斗激烈时,韦国清将身边仅有的骑兵连也派出前去支援,袭击日伪军后翼,迫使日军分兵,以减轻朱家岗阵地的压力。韦国清还亲率骑兵连在距朱家岗3公里处的小村尤冈活动,直至接应第二十六团从朱家岗撤出。此战成为反击日伪军次此“扫荡”的关键一战。至17日,日伪军被迫全面撤离,淮北历时33天的冬季反“扫荡”胜利结束。
1941年11月,第九旅领导班子合影。左起:韦国清、康志强、张震球。
在此期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还对淮北区军政体制进行了调整,在中共淮北区委下陆续成立4个地委,韦国清兼中共淮北区第一地委书记、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3月,淮北抗日根据地面临被顽军东西夹击的严重形势。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率第八十军、独立第六旅等部西进至山子头地区,并令第八十九军西进接应已进至津浦铁路东宿(县)灵(璧)地区的王仲廉部。为粉碎顽军东西对进夹击淮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新四军军部决定集中主力,在彭雪枫、邓子恢统一指挥下实施自卫还击,于17日发起山子头战役。韦国清奉命指挥第九旅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团和师部警卫营,与兄弟部队一起,向山子头发起攻击,直扑韩德勤总部和保安第五纵队。18日零时战斗打响,至18日上午胜利结束,生俘韩德勤以下1000余人。战役结束后,韦国清按照党的团结抗日政策和上级指示,妥善处理韩德勤及俘虏官兵,并派人将韩德勤押送到第四师师部。经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及彭雪枫、邓子恢与其谈话后,韦国清按军师首长要求,于4月1日派人礼送韩德勤及其随行官员离开淮北去皖北,归还其部分人枪。王仲廉部5个团也被迫退回津浦铁路西。至此,彻底粉碎了顽军东西夹击淮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改善了淮北抗日斗争环境。
1944年7月张楼战斗的指挥员。左起:徐体山、张震球、苌宗商、滕海清、韦国清。
1944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和新四军军部部署,韦国清率部参加淮北地区的攻势作战。2月至3月,韦国清指挥第二十五团四打泗(县)北屏山,拔掉了日伪军据点。6月上旬至7月上旬,韦国清指挥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团参加攻打泗县东北张楼,拔除了盘踞在淮北抗日根据地最大的伪军据点,歼伪军大队长以下820余人。8月,第四师主力奉命西进,恢复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韦国清率部与阻止第四师西进的顽军作战。9月11日,彭雪枫在豫东夏邑县八里庄指挥作战时不幸壮烈牺牲。13日,中共中央任命张爱萍为第四师师长,韦国清为副师长,并令韦国清迅速赴津浦铁路西继续指挥西进战役。韦国清即率第二十六团西进。10月8日,指挥部队取得砀(山)南战役胜利,全歼顽军第三十纵队,打通了与陇海铁路北八路军的联系。13日,新四军军部决定增调第三师第七旅西援,并组成路西战役野战司令部,韦国清为司令员,统一指挥路西部队作战。西进战役是华中地区拉反顽作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至10月下旬,共歼顽军3600余人,基本上恢复了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
1945年8月,第四师兼淮北军区、各旅、各军分区领导于半城师部。前排左起:张震球、滕海清、韦国清、饶子健;后排左起:张爱萍、张太生、刘瑞龙、赖毅、邓子恢、康志强、刘玉柱。
1945年4月至6月,响应毛泽东关于“消灭敌伪,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韦国清协助张爱萍、邓子恢指挥第四师淮北军区部队,在津浦铁路两侧展开猛烈攻势。5月至8月上旬,先后发起宿(县)南战役、睢(宁)南战役、睢宁战役和双沟战役,歼日伪军数千,抗大了淮北解放区。8月中旬,韦国清协助张爱萍、邓子恢率部参加收复城镇、控制交通要道和歼灭拒降日伪军的大反攻。在大反攻中,所部共收复县城7座,歼日伪军近万人,领导淮北和豫皖苏边区军民迎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本文改编自解放军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韦国清》、解放军出版社《韦国清传(上)》等,图片来自解放军出版社《韦国清传(上)》、兰州军区编印《淮上拂晓——新四军第四师画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