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希望中印联起手来,带头扛起应有的“大国担当”。在二十国集团外长会议期间,中国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长达半小时的会谈。当苏杰生强调"中印要共同保护G20"时,这个看似寻常的外交表态背后,实则暗含着印度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深层战略考量。
【中国外长王毅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举行了会谈,会谈持续约半个小时】
印度主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源于其近期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莫迪政府原以为通过迎合美国"印太战略"能够换取实质性利益,但特朗普政府在对印贸易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彻底打破了这种幻想。
2020年2月莫迪访问华盛顿时,尽管白宫草坪上的握手画面充满仪式感,但印度既未获得关键的关税豁免,反遭美国威胁加征报复性关税。这种外交挫败迫使新德里重新审视其"战略投机"路线的有效性,意识到单纯依附美国不仅难以实现大国抱负,反而可能沦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从经济层面考虑,更加坚定了莫迪的战略转向。印度GDP增长率从2016年的8.2%骤降至2019年的4.2%,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远低于中国28%的水平。
莫迪政府寄予厚望的"印度制造"计划遭遇瓶颈,急需外部资本和技术输入。而过去几年中印关系的紧张态势,导致中国对印直接投资从2017年的22亿美元降至2019年的不足3亿美元。这种经济压力与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强硬姿态形成鲜明反差,迫使决策层不得不回归务实主义路线。
【苏杰生:印中两国为维护G20这一多边组织付出了巨大努力】
印度外交战略的调整呈现出显著的"钟摆效应"。
一方面,新德里继续参与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在印度洋地区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另一方面,又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中强调多边合作的重要性。
印度作为2023年G20轮值主席国,在中印边境争议地区举行G20相关会议,这种违背国际外交惯例的做法遭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余个国家抵制。这种将多边机制工具化的行为,暴露出印度外交政策中根深蒂固的机会主义倾向。
【为了避免跟美国打起关税战,莫迪本月中旬特意去了一趟华盛顿登门拜访】
当苏杰生呼吁中印共同维护G20时,人们不禁要问:一个曾经滥用东道主地位的国家,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践行多边主义原则?
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印度人均碳排放量虽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尽管在巴黎气候协定中作出减排承诺,印度却始终以"发展权"为由拒绝设定碳中和时间表。这种既要享受发展中国家权益,又不愿承担相应国际责任的态度,与其在G20会议上展现的"担当"姿态形成强烈反差。
中印互动的历史经验表明,两国关系的改善往往始于现实利益的驱动,而非战略互信的建立。2018年武汉非正式会晤后,双边贸易额从2017年的844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1256亿美元,中国重新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即便在边境对峙的2020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活性药物成分仍保持增长态势。这种"政冷经热"的奇特现象,恰恰印证了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当前印度的对华策略呈现出"有限合作"与"可控竞争"并存的复合特征。在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领域,印度表现出合作意愿,中印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联合研发项目有所增加;但在战略安全层面,印度持续强化与美日的军事协作,其海军在印度洋对中国科考船的跟踪监视频率明显上升。这种"两面下注"的策略既是对国际格局变化的被动适应,也反映出印度对自身定位的认知困惑——既渴望成为多极世界中的独立一极,又难以摆脱对传统权力中心的依赖。
【印度经济长期面临增长不均衡、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印度外交政策的摇摆性本质上是其国家实力的真实写照。虽然GDP总量已超越英国位居世界第五,但人均GDP仍不足2500美元,贫困人口占比超过20%。
军事实力方面,印度虽拥有140万现役部队,但装备现代化程度不足,70%的武器装备依赖进口。这种"大而不强"的现状决定了印度难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体量相称的作用,其"有声有色大国"的抱负与实际行动能力之间存在结构性落差。
【美国缺席,是因为特朗普不愿在相关问题上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让步,比如碳排放】
对于中国而言,印度的战略调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短期来看,印度在G20等平台展现的合作姿态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等方面形成战略呼应。但长远观察,印度对华政策的根本矛盾并未消除,其在边境问题上的强硬立场、在地区事务中的排他性诉求,仍是影响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如何在与印度既合作又竞争的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战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