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关系的持续恶化正在重塑全球政治格局。特朗普政府近期对欧盟加征钢铝关税、绕开北约与俄罗斯密谈乌克兰问题等举动,将跨大西洋同盟推向历史冰点。面对百年变局,中国驻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卢沙野的回应,彰显了中国外交的战略清醒与历史智慧。
3月6日生效的《美国竞争法案》对欧盟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直接冲击欧洲汽车、机械制造等核心产业。德国经济研究所测算,此项措施将导致欧洲企业年损失超几百亿欧元。更令欧洲寒心的是,美国与俄罗斯就乌克兰问题达成的秘密协议,竟事先未与北约盟国协商。这种"家长式"作风,促使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呼吁"欧洲必须掌握自身命运"。
面对美欧分裂带来的所谓"机遇",中国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克制。卢沙野在两会期间明确表示:"中国不会乘人之危,我们追求的是与所有国家平等互利的合作。"这种立场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重启首月,中方主动提出在绿色能源、数字贸易等领域的32项市场开放承诺。
欧盟的应对措施暴露结构性缺陷。冯德莱恩提出的8000亿欧元防务基金,因成员国分歧导致资金到位率不足15%;德国承诺的18辆豹2坦克援助,因供应链断裂实际交付仅5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欧班列2023年开行量突破1.7万列,在美对华技术封锁背景下,中欧半导体贸易逆势增长28%。这种务实合作,正在消解欧洲对华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偏见。
中国的不结盟政策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当美国施压欧盟共同制裁中国新能源产业时,德国总理舒尔茨带着12家隐形冠军企业访华,签署47项技术合作协议;英国不顾美方反对,批准劳斯莱斯向中国出口航空发动机技术。这些选择印证了卢沙野的判断: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比强制性的联盟更具可持续性。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18年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时,德国车企在华销量逆势增长14%;如今美欧关系破裂之际,巴斯夫湛江基地、宝马沈阳工厂纷纷提前投产。这些事实揭示出全球化时代的基本逻辑——经济规律终将战胜政治操弄。正如中国领导人所言:"我们要做的是拆墙而不是筑墙,开放而不是隔绝,融合而不是脱钩。"这种东方智慧,或许正是破解当前世界困局的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