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媒婆形象的演变

云政谈历史 2022-10-19 17:00:59

全文共2880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古代,媒人是一种传统的“说媒”,也就是通过介绍来维持生活。

媒人这个行业不仅限于上了年纪的妇女,在古代还有官媒、媒人,或者是在官府任职,专靠说媒谋生;或在街上,不以说媒人为主要任务,只是以说媒为乐,或以小利为乐。

不论男女,媒人这个行业都是开放的,但因为其特殊的性质,所以古代男人担任这一工作时,难免会受到传统社会的非议,所以绝大多数的媒人都是女子,其中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纪的女子。

《辍耕录·十卷》中有一句:“三姑、尼姑、道姑、卦师;六婆子,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可见,红娘也是三姑六婆中的一员,在古代文学中也有不少描写。

一、《莺莺传》中的红娘形象

唐朝因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政策的发展,在妇女的婚嫁问题上也多有宽容。

唐代妇女享有一定的婚姻自由权,可以在离婚时改嫁。所以在唐代,改嫁的频率很高,媒人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唐朝的《续幽怪录·定婚店》里,有一位少年经过宋城,遇到一位手持锦囊,借着月光翻阅一本书的老者。

书生很是好奇,向老人打听了一下,那根红线是做什么用的,老人说这是一本关于婚姻的书,而红线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红绳,也就是所谓的红绳。

“牵红线”、“系良缘”等名目被人们所传颂,而媒人的工作也与之相关。

另外,在《莺莺传》一书中,女仆和红娘都是以媒人的身份出现的。在《红楼梦》中,“侍女”对小说的情节起到了推动作用。

“到了晚上,新娘来了,给张送了一封信,说:这是崔的旨意。不久,媒人回来,说:“到了!太好了!”

由此可见,张生与崔莺莺之间的关系,在红娘的帮助下,“穿针引线”。

张生不能向崔莺莺表白自己的感情,所以他的想法都是通过红娘来表达的。而作为中介的红娘,也将张生和崔莺莺的相遇,和张生苦苦寻找婚姻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且红娘的人设也很到位,首先“乘机而行”。婢子受惊,羞涩而逃。”这一句话,将红娘这个丫鬟的心情描述得淋漓尽致。

后来又被张生的一句话所感动,引发了红娘的“我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所以,“但好的人,往往会思索,久而久之”。

同时,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实,在写完崔莺莺和张生后,红娘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红娘是崔莺莺的心腹,也是她的贴身侍女,也是她的社会工作,她必须要说服崔母,让她监督崔莺莺的角色。

二、宋代文学中的红娘形象

宋朝的媒人已有了阶级的区分,对媒人的着装和工作范围也有了严格的规定。

程、朱的学术繁荣,使男女之间的婚姻受到了更多的约束和约束,到了袁采的《世范·睦亲》一书中,有一句话:“嫁人后,媒氏与人来往,互相传话。”

可见,在宋朝婚姻中,媒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故事小说中也出现了“红娘”的形象。

比如《裴秀娘夜游西湖记》里的官方媒人,《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里的王婆,《计押番金鳗产祸》里的媒人,都是以小人物的身份出现在小说里,用来渲染那个时代的社会气氛。

李军锋在他的文章中也指出,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中,“红娘”形象的出现,与当时的民风、社会的纯朴气氛相吻合。

三、元代文学《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

元代王实甫根据唐朝《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记》,重新塑造了“红娘”这个人物,而“红娘”这个角色在《西厢记》中也因此而出名。

区别在于,《西厢记》一书中的“红娘”贯穿了整个故事。

《西厢记》张生一百一十六首,崔莺莺八十二首,而《红娘》一百零六首,都是作者描写得十分到位,以致于更加具体。

其实红娘们大多都是女性,她们的工作要求很高,比如她们会说话,会打探别人的消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洞察力。

而红娘的形象也是如此,红娘“偷看一眼,张郎一眼”,就是对张生的细心观察。

崔莺莺和张生私会之后,被老夫人知道了,而且还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救了自己,可见她的聪明。

另外,《西厢记》中的“红娘”形象也被刻画得非常正面,充满了正义与勇气。

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感情,让她这个“命比纸薄”的侍女,甘愿为自己的主子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对抗封建的教条。

《西厢记》中的红娘媒人形象更加具体、生动,描写细致,突出了一位“正经媒人”的形象。

四、明代文学中的红娘形象

明朝的文学著作很多,冯梦龙的《三言》中就有很多具体的红娘形象。

比如《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卷三》)、《喻世明言·卷一》(《喻世明言·卷一》)、刘四妈(《醒世恒言》卷十六)中的“虔婆”、《牙婆子》、《吕婆子》(《醒世恒言》卷16)。

这些媒人不是以说媒为主要工作,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比如卖珍珠,只有在闲暇之时,他们才会去做媒人。

也正是因为一些媒人,做着一些让人不齿的勾当,所以媒婆的名声才会越来越差。

此时媒人的形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媒人不管两人的情况,都在极力的撮合,为的就是从中获利,让自己的形象变得阴暗、奸诈、冷酷。

《金瓶梅》中也有“王婆”、“薛嫂”、“冯”、“文”等的“媒人”。

这种“媒人”的形象在早期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了消极的一面,这与早期文学中所描绘的“媒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比如李瓶儿的乳母,冯夫人,就是“忘恩负义”。

冯夫人是李瓶儿的乳母,李瓶儿也是很信任她的,但冯夫人却是一心为钱,对李瓶儿没有半点好感。

不管是李瓶儿的病,还是她的死,冯夫人都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只是在看到李瓶儿将银子留给她的时候,她的情绪才有所波动。

另外,《金瓶梅》中还有一段描写,王婆是如何撮合西门庆与潘金莲的,王婆为了从中牟取利益,便以制作寿衣为幌子,将潘金莲骗进了自己的房间,想要让她与西门庆见面。

西门庆死后,他为了出卖潘金莲,花了八十两白银,最终被武松给杀了。王婆在红娘的心目中,就是一个为了钱,为了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

这个人物也符合《水浒传》中的人物,不过在故事设定方面,王婆扮演的角色却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因为这些反派实在是太典型了,所以他们都成为了红娘们的经典形象。

五、清代文学中的红娘形象

清代文献中,对“媒人”的形象作了一种传统的概括。

《红楼梦》中的红娘形象,既不是唐、元两代那种纯粹的正派角色,也不是完全像明朝那样的消极冷酷。

《红楼梦》一书中的媒人形象多种多样,有身份高低不一的媒人,有以“成人之美”为乐的媒人,也有“市侩”的媒人。

《红楼梦》就像一张画卷,把各种各样的媒人都给吸引了过来,而媒人的形象也从一开始的单调,变得生动了许多。

比如尤氏和《红楼梦》里的贾母,就是薛蝌和邢岫烟的结合。

薛姨妈当初就想把邢岫烟嫁给自己的儿子,可惜自己的亲生骨肉不够好,就拜托王熙凤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外甥。

贾母看王熙凤和她的岳父岳母不对付,就让尤氏来当媒人,贾母把这里面的人情世故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若是王熙凤自己说,也不一定能促成这桩婚事,所以贾母也算得上是个聪明绝顶的红娘。

王熙凤曾经是媒人,但王熙凤的媒人手段实在是太狠了,硬生生的把彩霞嫁给了王二家的儿子,结果王熙凤也因此被人诟病。

包括邢夫人,封肃,甚至是官方的媒人,都是不同的人物。

由于社会环境和王朝对男女婚姻制度的变迁,导致了历朝历代表现出不同的红娘形象。

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更能体现出在各个朝代民众心目中“媒人”的观念与感受。

参考资料:《唐律疏议》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