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类文字的局限

凌崖 2020-07-07 09:30:50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产生文明的标志。文字,承载着记录事务、传承文化、延续道统的重大使命。数千年之后的人在远隔如此久远的时空下,依然能够领略到前人的智慧,依靠的就是文字。

当然现在有了更多的信息传播与留存方式,但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仍然是文字。

不过文字是有局限性的,如我们通过看一个人的来信,若两人心意相通的话,是可以想见到对方的心理状态与神情风貌的。可若没有如此强的心灵感知力或者对方文笔一般,那么仅通过文字的表面就无法具体了解到对方现在的神情举止与心理等状态。

还有文字对于形而上事物的传达,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形而上的东西并非用人类语言或文字可以完全表达出来。佛家禅宗亦说:“一落言筌便是非”。

可见文字虽然在人类文明体系中非常重要,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在有些比较重要的地方,绝不能只依靠文字。如对文字背后情感的体察,如,对文字里面所载之“道”的体悟。

阳明先生曾有一位学生问他:“老师,这后世的著书立说也太多了吧,这样繁杂恐怕会扰乱正学吧?”

这个问题提出来其实五百多年以后的我们看了也不禁会出一身冷汗,那个时候还是明朝中期啊!就算是世间书籍很多,那又怎能与现在相比?但那个时候一些有识之士就已经意识到:这世间的著述是不是太多了!

当然这里担忧和讨论的所谓“正学”,指的就是儒家孔门的正宗学问,也可以理解为周、孔之道的核心心法,又因孔夫子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他只删与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意思,所以“正学”也可以理解为是华夏一脉自古相传的正统学问体系。

所以,这些有识的士人才会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

阳明先生听后道:

“人心是天理浑然的,圣贤之人将这种天理浑然之心,用文字写画下来,就像是在写真传神一样。但是,这样不过是呈现给世人一个大略的形状,肯定不能百分之百的具像(事实上也不可能用世间的言语完全表达出来)。用文字来表达,是希望人们能够由此揣摩体悟出它本来的真实。”

先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文字并不能完全给人表达出那个浑然的天理之心,也可以理解为不能完全表达出那个“道”。但是呢,人们又尽量要透过这些不能完全表达的文字,去完全体悟那个“道”与天理浑然之心。

这,其实也就是文字的局限,也是人们只凭文字上的东西很难悟道的原因。

它可以给我们指示出一条路径或者大概,但完全的真实必须要靠自己去践行,切身体悟才可。

“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

依然是说的圣贤之人实际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精神状态、举止风貌。

有个词叫“熏陶”,跟一个修养好的人待久了,在不知不觉间自己也跟着提升起来了,这是自然而然又在潜移默化间发生的,但毕竟也要亲身去接触并与这些人长期相处才可以。仅凭文字,显然是没有这个条件与方便的。

“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直到这一句,先生才算是正面回答了学生所提的那个问题。

学生担心世间纷纷言论、著述太多会干扰正学,阳明先生其实是认同这个观点的。本来用文字传递表达天理之心就已经隔了一层,哪怕是圣贤亲笔传下来的。后世之人再把圣贤所描画的,再依着圣人所作再描画一遍,那就更加隔一层。这就有点“三人成虎”的味道,本来市集里没有老虎,好多人传着传着,大家也就真的相信市集里果然是有老虎了。

如果是本着真诚传道之心来描摹的话那还好些,可毕竟也有不少人做这些事的初衷是本着炫逞其技与为自身牟利扬名的。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失真,且越来越远。

观望当下时代知识的大爆发,我们不能不重新引起一些思索,人世间那么多的书一个人注定是读不完,知识也绝学不完。至少,各个学术体系内根本性、核心性的书籍、思想、理论,应该是我们优先、重点学习参悟的才是。

(笔者现在写这些东西也正是文中所说的“妄自分析加增”,如读者诸君有缘的话,还是多读阳明先生原著比较好。)

4 阅读:541
评论列表
  • 2020-09-07 22:07

    文字与道不合,与民生却是生存根本,悟道者,不拘于字里行间。粗开悟者,山还是山。并不相冲

  • 2020-07-09 16:09

    就是玩文字游戏[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