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第一城”:拥有5.9万家企业,超过北京+杭州之和

新潮商评论 2025-03-26 17:05:19

机器人,无疑是2025年最火热的话题之一,从在春晚舞台上转手绢,到完成前空翻、侧空翻、回旋踢、骑自行车、跑步、跳舞等“特技”,频频引发外界的关注和热议。

发展机器人产业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各大城市竞相角逐“机器人第一城”,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制定产业规划、激励技术创新,培育应用场景,优化市场环境等举措,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仅统计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产品名称包含关键词“机器人”的企业)注册量达到19.03万家,创近十年新高。截至3月19日,2025年注册量达到4.40万家。

目前,我国现存84.9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有25.4万家归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30.0%),其次是归属批发和零售业22.2万家(26.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5万家(15.9%),制造业9.2万家(10.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6万家(6.6%)。

机器人已成为杭州的新名片。蛇年春晚上,凭借创意融合舞蹈迅速走红的“H1(伏羲)”机器人,让宇树科技成为行业焦点。同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云深处科技,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其变电站巡检四足机器人占据全国90%以上市场份额。

上海提出到2025年将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1000亿元,同时依托浦东、宝山、闵行等重点区域结合产业特色,形成3个国家级智能机器人特色产业园区。

当地拥有新时达、节卡、傅利叶、智元等本土机器人企业。位于浦东张江模力社区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于1月21日正式启用,100多位机器人“学徒”正在模拟餐厅、家庭等场景,日均完成超万条操作数据采集。

拥有众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北京,是全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研发中心之一。去年4月,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正式成立,包括应用型企业23家、人形机器人本体企业14家、核心零部件企业23家、高校及科研院所14家、平台公司4家,聚焦技术共享与产业链数据库建设。

广东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超过16万家,领先江苏(10.6万家)、山东(6.4万家),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已形成“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应用”的全链路布局,涵盖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环节。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多元化需求为机器人提供广泛落地场景,覆盖汽车制造、家电生产、电子信息等200多个细分领域。

除了“机器人七剑客”(库卡、优必选、汇川技术、越疆机器人、拓斯达、华数机器人、巨轮智能),广东还有许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比如深圳的众擎科技。今年2月23日,其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PM01成功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3月17日,这款机器人再度“整活”,与两名舞者合作致敬周星驰《功夫》名场面,完美复刻斧头舞。

又比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乐聚机器人,今年1月,这家深圳企业宣布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交付北汽越野车,由此成为全球范围内公布交付数量最多、场景最多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其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已交付至一汽、江苏亨通等企业,2025年交付量预计将达到1000台左右。

截至目前,深圳拥有5.9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领先广州(4.9万家)、上海(4.1万家)、北京(3万家)、杭州(2万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宝安区、龙岗区、南山区的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排名前三。根据规划,全市力争三年内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机器人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10亿企业20家以上。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关联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0 阅读:2

新潮商评论

简介:追踪科技、制造业、大消费领域最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