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在白宫遭到羞辱后,斯塔默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当英国首相斯塔默握着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手,宣布提供22.6亿英镑贷款以“强化乌克兰国防能力”时,伦敦唐宁街10号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老大哥归来”的豪情。

然而,这场看似慷慨的戏码背后,真正偷着乐的恐怕不是乌克兰,而是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特朗普和克里姆林宫里的普京,估计他俩做梦都能笑醒——毕竟,钓鱼的人总得先撒饵,但谁能保证自己不是那条被钓的鱼呢?
众所周知,英国脱欧后,一直试图在“全球英国”的旗号下重塑国际影响力。此次豪掷22.6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07亿元)贷款支持乌克兰,表面上是“坚定盟友”的常规操作,实则是英国试图在欧洲安全事务中抢占C位的精心布局。斯塔默在会晤中高调宣称“英国将始终与乌克兰站在一起”,并计划在次日英欧领导人会议上继续推销自己的“和平方案”。这架势,仿佛在向欧盟喊话:“看!没了我,你们连乌克兰都罩不住!”

然而,英国的“钞能力”背后藏着两个小心思:其一,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收益偿还贷款,既不用自掏腰包,又能赚个“国际正义”的名头,堪称“空手套白狼”的典范;其二,通过绑定乌克兰的国防需求,英国试图在未来的欧洲安全架构中扮演“话事人”角色,尤其是趁着德国、法国在援乌问题上略显疲软时,秀一把肌肉。只可惜,这种“贷款外交”的算盘打得再响,也掩盖不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如今的欧洲,早已不是丘吉尔口中“铁幕”下的那个欧洲了。

有趣的是,英国这场高调表演的导火索,竟源自泽连斯基与特朗普的一场“白宫互撕”。2月28日,泽连斯基访美期间,因拒绝用乌克兰稀土资源换取美国援助,与特朗普、副总统万斯在镜头前吵得脸红脖子粗,最终摔门而去,连原定的矿产协议记者会也泡了汤。美国财长贝森特气得直跳脚,称这是“泽连斯基最大的外交失误”。

但特朗普怕是要暗爽到内伤:乌克兰既然不肯当“矿工”,正好让英国这个“热心邻居”顶上。美国乐得卸下部分援乌负担,还能坐观欧洲内部因对俄政策分歧再起波澜。更妙的是,若英国真能靠这笔贷款在欧洲刷足存在感,未来北约的“领导权”博弈中,美国又多了一张制衡德法的牌。难怪有网友调侃:“特朗普做梦都在哼《友谊地久天长》——给英国和乌克兰的。”

至于俄罗斯,表面上对英国贷款协议怒不可遏,连夜发声明谴责乌军袭击俄天然气设施,但普京的嘴角或许正微微上扬。这笔贷款以冻结俄资产收益为抵押,等同于变相承认西方对俄制裁的“永久化”,反而给了俄罗斯在国际法庭上反击的借口。更何况,英国越是高调援乌,越可能激化欧盟内部分歧——毕竟,东欧国家盼着坦克导弹,西欧国家却盯着自家的天然气账单犯愁。
更让普京欣慰的是,英国此举无形中替俄罗斯验证了一条真理:战争打得越久,西方的“团结”就越像强弩之末。22.6亿英镑砸下去,乌克兰的防线或许能多撑几个月,但欧洲的耐心还能撑多久?当英国纳税人发现自家国库成了乌克兰的“国防ATM机”,斯塔默的“大哥人设”怕是要碎成一地英镑符号。

再说夹在美英俄之间的泽连斯基,此刻大概像极了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边在美国拒绝“卖矿换枪”,保住民族尊严;另一边在英国签下“俄资产抵押贷”,换来军援续命。看似左右逢源,实则如履薄冰。
英国的贷款固然解了燃眉之急,但用冻结资产还款的操作,本质上是将乌克兰的未来与西方对俄制裁深度绑定。一旦制裁松动,乌克兰的债务链可能瞬间崩盘。而美国虽然暂时冷眼旁观,但以特朗普的商人秉性,未来若想重启谈判,乌克兰的稀土矿怕是免不了要被摆上货架。这场“盟友游戏”中,泽连斯基手里的筹码,从来就不只是枪炮,还有地缘政治的脆弱平衡。

英国的22.6亿英镑,像极了鱼塘里最肥的那条饵料。斯塔默以为自己在钓“欧洲领导权”,特朗普和普京却悄悄收紧了渔网——一个等着看欧洲内耗,一个盼着西方自乱阵脚。至于乌克兰,既是鱼钩上的蚯蚓,也是这场钓鱼大赛中唯一真正流血的那个。
或许,这场闹剧唯一的赢家,是伦敦金融城的银行家们。毕竟,贷款协议一签,手续费到账,谁管它几年后还不还得上?正如网友神总结:“国际政治嘛,拼的不是谁更聪明,而是谁更会装睡。”只是装睡的人叫不醒,而装大哥的英国,可能连自己何时成了砧板上的鱼都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