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报稳中提质,沪农商行的定力、韧性与后劲

老虎财经 2024-11-11 20:10:16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定力、展现韧性,并持续释放增长后劲,已成为衡量一家银行价值的关键变量。近日,沪农商行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为此提供了一个新样板。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沪农商行始终坚守普惠金融初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深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服务领域,为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

“金融学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一个特定的目标,金融的存在是为了帮助其他的目标实现”。这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的深刻见解。在中国市场上,这一观点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与实践。

在金融服务于更广泛社会经济目标的进程中,沪农商行以其实际行动诠释了金融的助力作用,特别是在为“五篇大文章”建设添砖加瓦的过程中,其高质量发展之路愈发坚实稳健。

10月25日晚间,沪农商行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报告,这份成绩单无疑为其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佐证。

报告期内,该行不仅在营收、净利等关键财务指标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实现了营业收入204.84亿元,归母净利润达到104.85亿元,展现了良好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沪农商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坚守风险管理底线,资产质量持续优化。近年来,该行的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行业低位,拨备覆盖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充分体现了其稳健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

护城河持续夯实

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稻盛和夫曾以竹子的成长来比喻企业的发展。

他指出,在面临经济压力时,企业通过克服种种逆境形成诸多“节”,这些“节”不仅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支撑,还使企业的结构更加坚固和耐用。

息差下行,营收承压,规模放缓等一系列行业性现象使得银行业进入分化时代,部分银行营收、利润均出现了负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如何锻造出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长出许多“节”,成为了衡量其经营底色的重要标准。

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的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沪农商行坚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紧密围绕“坚持客户中心、坚守普惠金融和坚定数字转型”的三大核心战略导向,不仅提升了其资产质量,也为其发展增添了“节”。凭借这些“节”,沪农商行的“新三年战略规划”,捷报频传。

近日,沪农商行披露了2024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沪农商行实现营业收入204.8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04.85亿元,实现双增。其中,该行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0.08亿元,同比增长67.37%;资产处置收益5.46亿元,同比增长1493.25%。

能取得难能可贵的业绩正增长背后来源于其稳健增长的业务规模。

截至9月末,沪农商行的资产总额达到14766.8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07%,规模稳步增长。具体来看,贷款和垫款总额7433.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47%;吸收存款本金达10633.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62%,实现了同步增长。

与此同时,从沪农商行的财报中可以看到该行资产规模上台阶并非以牺牲资产质量为代价。

在质上,截至9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97%,与上年末持平,远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此外,沪农商行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另一指标,拨备覆盖率为364.98%,保持稳定。不仅为应对可能发生的贷款损失提供了充足的“安全垫”,也展现出该行在风险抵补上的较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沪农商行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极具韧性的经营基本面,同时也具有非常显著的高分红价值。

自上市以来,该行注重股东投资者回报。9月25日,该行实施完成2024年中期现金红利派发,对普通股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2.39元,共计派发现金23.05亿元,持续凸显该行对投资者的“温度”。

打造业绩增长“新引擎”

之所以能取得难能可贵的业绩正增长,背后离不开零售业务转型升级。

随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对公业务进入“红海化”,而由于零售业务具备对象分散、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等优势,成为各家银行竞相抢占的“蓝海”。

在半年报时,沪农商行就曾明确表示,要将零售金融作为战略“主战场”,举全行之力优先发展零售业务。并且在2024年下半年经营计划中,也提到要“坚守客户中心,深化零售金融服务”。

从三季报来看,沪农商行的零售业务获得了一定成绩。截至9月末,该行零售AUM余额达7856.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3%,管理个人金融资产规模稳步提升;个人客户数(不含信用卡客户)2436.0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80%,客群经营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沪农商银行围绕“打造以财富管理为引擎的零售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稳健财富管理体系,构建以客户多元化资产配置为核心、稳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今年前三季度,沪农商行通过供给客群专属大额存单和理财产品,打造差异化产品配置,满足各类人群的多元化、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该行储蓄AUM余额5464.2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0%;非储蓄AUM余额2392.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70%。

此外,在个人贷款业务方面,该行持续推进个人贷款业务结构转型与管理体系优化,积极响应国家扩大消费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截至9月末,该行个人贷款余额(不含信用卡)1882.96亿元,其中房产按揭类贷款余额1003.66亿元,前三季度累计房产按揭类贷款投放量较去年同期提升超40%。

值得一提的是,从纸质书信到即时通讯,从实体购物到在线电商,每一个数字化带来的转变都是对传统模式的挑战与超越。

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自然无法置身事外。特别是银行,当前,线上化、无接触的金融服务已逐渐成为客户的基本需求。

在赋能零售业务方面,沪农商行持续优化手机银行,全面深化网点转型,丰富线上渠道服务内容,渠道协同一体化经营逐步提升。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截至9月末,该行个人线上渠道用户数639.6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30%,电子渠道承载了全行96.39%的理财和97.64%的基金交易,数字赋能零售金融的动能增强。

迎接实体经济“新趋势”

在中国,银行业所承载的角色与国际常规理解有所不同,它不仅扮演着商业实体的基础角色,更肩负着推动中国金融现代化进程、助力国家成为金融强国的特殊使命。

历经多年的蓬勃发展,我国科技型企业数量激增,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然而,在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及初创型科技企业,仍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挑战,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流动的通道上存在诸多梗阻。

鉴于此,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的开篇之作,已然成为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强调,要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此背景下,沪农商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打造“以科创金融为特色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资源精准灌溉原创性科技创新领域。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该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102.88亿元,同比增长19.21%,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高达80.21%;科技型企业贷款客户数增至4080家,同比增长24.58%。

此外,沪农商行不断深化“五专服务+六维赋能”综合服务体系,全力推进“鑫动能”客户综合服务战略。

在报告期内,该行专项支持上海市创新型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对重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累计成立12家科技金融特色二级支行、5个科技金融特色团队,为上海市22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2059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授信余额分别达到100.66亿元和422.57亿元;“鑫动能”培育库企业数量更是达到1030家。

除了科技金融领域的深耕细作,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色金融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环保项目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已成为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

沪农商行在这一领域同样表现出色。报告期内,该行积极拓展绿色投融资规模,加速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全力构建可持续发展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9月末,该行绿色信贷余额已达791.14亿元,同比增长28.79%;表内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达到152.26亿元,同比增长31.84%;表外理财投资绿色债券余额为22.76亿元,同比增长6.38%;绿色租赁余额达到156.28亿元,同比增长54.02%。在绿色信贷、债券、租赁等多个领域均实现了规模的显著增长。

回望沪农商行今年前三季度的表现,不难发现,这家上海地区唯一的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正以稳健的步伐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展望未来,该行也表示将进一步深化综合金融服务理念,加大对民营、制造等领域的金融支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