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军五虎将是奉军走出东北,走上全国历史舞台的关键人物,他们分别是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姜登选、郭松龄,之前已经说过了前边的四位,今天说一说奉军虎将中的实力派,同时也是最得张学良信任的实权派的奉军二五仔——郭松龄。
这奉军五虎将的称呼主要是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为奉军大胜最有贡献的五个人,是名震一时的奉军大将,是奉军称雄北中国的功臣。这些人有的忠于张家父子,有的想自立为王,有的瞧不上张作霖的出身,但这些人中张宗昌也不过是在山东半独立,算是奉系的分支,也没有脱离奉系;李景林虽然瞧不起张作霖的行事作风,但也不过是想脱离奉系而已;倒是和张学良走的最近,最得张学良信任的郭松龄直接带兵攻打自己的上司,那是真的一点都不犹豫、不讲究啊。郭松龄也许是看到冯玉祥能直接背刺上司吴佩孚,于是觉得自己背刺一下张作霖也没什么,但这情况是不一样的啊,人家吴佩孚和冯玉祥可不是简单的上下级,人家的关系本就是互相提防又合作,而你郭松龄可是张学良一手举荐、张作霖直接提拔的人啊,所以你郭松龄才能手握奉军七万精锐,结果就因为人家信任你,你却毫不犹豫的造反,这个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吧。所以在这奉军五虎将中,我觉得人品最不过关的就是这位郭鬼子。
接下来我就细说一下郭松龄的生平。
郭松龄生于1883年,是奉天本地人,父亲是私塾教师,虽然家境不好,但还是受过比较系统的文化教育。
1905年,22的郭松龄考入奉天陆军小学,因为成绩优异,于1906年转入陆军速成学堂,并接触到同盟会的革命思想。
1907年,郭松龄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北洋第三镇担任见习一年,之后回到奉天担任奉天巡防营担任哨长(即排长)。因为表现突出,郭松龄被巡防营统制(相当于师长)朱庆澜看重。之前介绍姜登选的时候说过,姜登选在转投奉系之前就一直跟着老上司朱庆澜,所以姜登选其实和郭松龄其实是老同事、老相识。
1909年,朱庆澜随赵尔巽入川,本着照顾老弟兄的想法,赵尔巽提拔提拔朱庆澜担任第三十三混成协协同(旅长),郭松龄和姜登选等人也因为追随上司入川而被提拔重用,郭松龄被任命为卫队营长,而姜登选则是工兵营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中下级军官的拥护下,朱庆澜宣布四川独立,并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殿臣为都督,朱庆澜任副都督。结果不就因为部队索要饷银闹至哗变,最终朱庆澜带姜登选离开四川,郭松龄则重回奉天打算发动武装革命,结果失败。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景将校研究所。
1913年,郭松龄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讲武堂担任教官。
1917年,朱庆澜被任命为广东省长,郭松龄一看老上司发达了,于是便去广东投奔朱庆澜。朱庆澜倒是对这位老部下非常欣赏,先后任命他为粤、皖、湘边防督办公署参谋和广州警卫军营长,同时还把郭松龄介绍给孙中山认识,让其颇受孙中山赏识。
1918年,爆发护法运动,大方向结果大家都知道,小的方面则是朱庆澜离职,郭松龄也不得不离开广东,重回奉天在军中担任普通参谋。
1919年,张作霖因扩军需要,重设奉军陆军讲武堂,郭松龄于是进入讲武堂担任军事教官。在这里,郭松龄遇到了他一生的贵人和上司——少帅张学良。郭松龄是正规军事院校毕业,有过基层带兵经验,而且还到陆军大学进修过,其做派与奉军中老一派的土匪习气完全不同,加之郭松龄为人严谨、以身作则,于是张学良将其视为难得的军事人才,将其当做自己的老师和知己看待,不但对其礼遇有加,而且将其当做心腹提拔重用。
1920年,张学良被张作相提拔为奉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郭松龄随即被张学良调到身边当副手,帮助张学良训练部队,提升部队战斗力。及至张学良担任第三混成旅旅长,张学良即将郭提拔为第三旅参谋长兼主力团团长。期间二人配合默契,张学良大胆放手,郭松龄大力强军,让第三混成旅的战斗力直线上升,期间两人友情加深,从此亦师亦友。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奈何奉军战斗力不行,被直军打的差点全军覆没。关键时刻,张学良所率领的第三混成旅死守山海关,掩护奉军主力撤回了山海关。张学良所部是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奉军唯一的闪光点。
第一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发现原来的奉军战斗力低下不抗打,必须得军事改革,于是成立陆军整理处,郭松龄因为表现优异加之张学良力推,郭松龄成为整理处参谋长,同时还是东北讲武堂的教官长,成为日后东北军培养了众多的中下级的军官。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郭松龄练兵、治军确实是有一套的。他在接受奉军讲武堂和军事改革任务后,他重新制定了奉军的军官培训和轮训制度,制定了详细的军官选拔任用制度,制定了规范的官兵训练大纲,重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军需供给制度,有效杜绝了克扣军饷、吃空饷等情况,在他的带领下,奉军战斗力和军事素养有了质的提升。这也是他后来倒奉这件事虽然干的很不地道,但很多东北军官依然对他多有维护的原因,毕竟师生一场且人都死了,大家也就不会抓着不放了。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郭松龄依然是张学良的副手,担任第三军副军长,郭松龄率部与第一军姜登选、韩麟春部联合攻击直军驻守的山海关,战斗激烈,最终获胜重创直军,成为奉军获胜的功臣。攻打山海关期间,郭松龄因为分配的攻击区域进攻不顺,曾到姜登选辖区一同进攻,姜登选等人言语上让郭松龄觉得是下笑话他过来打秋风,郭松龄竟然在大战的时候,请注意是大战的时候,就带着部队直接往回走,要回奉天.......要不是张学良知道此事,及时将郭松龄劝回来,郭松龄就真的带部队回去了。是不是因为想到兄弟部队捡便宜不知道,但在决战的关键时刻,就因为两句话说的自己不好意思就要带队伍回家,这人的心胸当真是不怎么宽阔啊。
好在此次奉军战斗力颇强,又是几路同出的策略让直军首尾不能相接,前后自顾不暇,加之冯玉祥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直接让直系惨败,奉系成立最大的赢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有功必赏,何况是这种大战之后,自然是要就地封王的,当时李景林占了直隶,韩麟春回奉天兵工厂当上一把手,剩下江苏、上海、安徽、山东等地,张宗昌本来已经先到了上海,但张作霖不想让张宗昌占住江苏这种膏腴之地,于是将他任命为山东督办;剩下的江苏和安徽督军,其实就是留给姜登选和郭松龄的。郭松龄也为此下了很大功夫,郭松龄为此联系还在安徽的同学王普(时任皖北镇守使),并安排第二旅刘伟部驻守安徽,还曾安排其军需处长张振鹭调查安徽的财政收支情况。可以说郭松龄是认为督军位子已是囊中之物才会做此准备。结果杨宇霆在张作霖身边一阵蛊惑,张作霖也可能是考虑要压制一下郭松龄,毕竟郭松龄是老张留给张学良的肱骨之臣,如果太早就当上一地督军,那以后小张也不好使唤不是?于是张作霖直接任命杨宇霆空降到江苏当督军,姜登选只能退而求其次当了安徽督办,而郭松龄还是张学良的副手,不过手下的部队已经是奉军的精锐主力,这也是张作霖在为张学良上位做的铺垫。
按张作霖的想法,你郭松龄是张学良一手提拔起来的人,荣辱与共被所有人视为一体,我不封张学良,一来是显示自己的公平,二来以后奉军都要交给张学良也没啥着急的。你郭松龄确实有战功,但你以后要辅佐的是张学良,自然要把提拔你的机会和恩情留给儿子张学良。张作霖的想法和做法不可谓不老辣,但他错就错在以己度人,郭松龄有这种见识但没这种心胸啊,在郭松龄看来你张作霖为儿子留人可以,但你不能打压我啊,同样带兵打仗,我的老同事姜登选就当安徽督办,我就只能给你儿子当副手,这对我也不公平啊,而且张学良虽然是提拔举荐了我,但我个人能力在这摆着呢,我凭啥辅佐你儿子,就因为他对我好我就得给他当小弟?郭松龄的气量小在奉军中出了名的,要不是张学良左右维护,郭松龄早就被同僚排挤到边缘了,这也是张作霖觉得张学良能驾驭郭松龄的原因,毕竟张学良颇有张作霖的风范,人情世故方面颇为到位,在张作霖看来:郭松龄离开张学良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只要郭松龄尽心辅佐张学良,然后还有姜登选、杨宇霆、韩麟春等人的帮衬,张学良的少帅位置就稳稳当当的。
结果,郭松龄越想越气,后来再一结合张作霖的所作所为,得,张作霖就是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这种人就该被打倒,就应该让我这种充满正义感的人主持东北的事务。于是,1925年11月下旬,郭松龄和冯玉祥、李景林议定之后,公开发出“张作霖下野,张学良统帅东北”的通电。郭松龄在反奉的初期,顺便还把路过自己驻地的老同事、老战友姜登选给杀了,就是那个五虎将中的老人,郭松龄仅仅以为老同时不愿意和他一起背叛老东家,就把小20年的老同事给杀了,你说这人的气量咋样吧。
虽然很多人说郭松龄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地方军阀决裂,但实际上郭松龄在反奉途中遇到日本关东军的阻拦,郭松龄就真的乖乖就范,如果郭松龄真的反日反帝,怎么就退缩了,因为他也想和日本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他想掌控东北后也得到日本的承认和支持。而且郭松龄在反奉倒戈之初称是为了清君侧(清除杨宇霆),推选张学良主持东北事务,并在公告中落款张学良、郭松龄,以显示此事为张学良认可。但是进攻顺利,快要进攻到沈阳之前,郭松龄不但将东北三省的各地长官分封给所属军官,还将部队改名东北国民军,落款也只保留郭松龄一人,甚至对张学良的安排只字不提。让人看之便知道这是要拜托张学良对部队的影响力,同时也进一步显示其对东北的野心。
到了1925年的12月下旬,因为日本的干预,同时郭松龄想要自己上位的想法也被张学良阵前拆穿,结果郭松龄部竟然成建制的倒戈到张学良的麾下,因为张家父子两代经营下,奉军官兵或许战斗力不那么强,但却都知道谁是东家谁是经理人,也都知道谁是自己的恩人。于是,郭松龄倒奉一个月,胜利似乎就在眼前的时候,战败了。
1925年12月24日,郭松龄夫妇在新民县被抓。次日上午,郭松龄在辽中县被就地枪决。
后来张学良和郭松龄的一些学生恨杨宇霆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是杨宇霆进了谗言,但据后来多名奉军高官回忆,郭松龄在反叛初期就积极联系过日本,只不过日本没看上他,但杨宇霆担心郭失败后日本反而希望支持他以牵制张作霖,因此才有这种提议。张作霖不知道是否因为也有这样的担心,又或者是痕迹了郭松龄的背叛行为,甚至是因为郭松龄杀了姜登选,总之,张作霖还是下令在押送郭松龄回奉天的途中将郭松龄夫妇就地枪决了。
张作霖的格局大多数人还是承认的,接人待物颇有绿林大哥的气魄,所以当初吴俊升不服他,他没计较;冯德麟一直想和他别苗头,他反倒在对方遇难时多方营救;汤玉麟曾经联合冯德麟要造他的反,他也不计前嫌依然给他高官厚禄;韩麟春把买军火的钱输光了,他转手又打过去一笔;有军官犯了错,只要在他跟前说几句软话,他也能高抬手轻轻放下。这样的人有怎么会真的斤斤计较他的反叛,所以杀他还真有可能是忌惮日本捧郭松龄起来和他唱对台戏。
郭松龄的反叛,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他的反叛直接导致了奉军五虎将的决裂,最后到毁灭。郭松龄造反首先拉拢了李景林,顺手杀了姜登选,因为姜登选英年早逝,导致韩麟春也因为挚友离世而患上中风,奉军没了这些骨干,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一线领兵大将的短缺,唯有张学良勉力在外维持。所以郭松龄的反叛的后果不只是奉军精锐的内耗损失,更主要的是领兵大将这以层次出现了短期的空白,不能及时有效组织部队维持住第二次直奉大战的战果区域,白白错失了发展的时机。试想,如果郭松龄没有反叛,虽然杨宇霆、姜登选暂时丢了江苏和安徽,但只要整肃部队,以奉军的家底很快就能卷土重来,加之南方国民政府北伐,孙传芳肯定坚持不了两线作战,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孙传芳要么被北伐军和奉军一起消灭,然后北伐军和奉军在安徽一带对峙;要么是孙传芳投降奉军,然后奉军和北伐军隔江对峙。
可惜,郭松龄一场叛变,葬送了奉军继续扩张的机会,最终连张宗昌镇守的山东也都丢了。因为这些大将的亡故,东北军战斗力直线下降,最后整个东北都丢了。相比这绝不是郭松龄愿意看到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反叛确实助长了日本对东北下手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