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主席1956年写给专列服务员姚淑贤的古诗纸条:“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为《诗经· 风》里《静女》中的四句。

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毛主席很细心地写下这四句诗,让姚淑贤交给自己的男朋友。他希望能以此化解这对小恋人之间的误会。
对中国人民来说,他是一位伟大领袖。对身边工作人员而言,他更像是家中慈爱的家长,那个爱为小辈们操心的“老头”。
1956年初夏的一天,北京街头急匆匆走着一位年轻的姑娘。
姑娘是去找她男朋友的。这对小情侣不久前差点闹出场误会:姑娘因为有紧急任务,缺席了一次约会,让小伙子在公园门口白白等了她一晚上。
见了面,男友果然有几分生气,但当姑娘拿出一张纸条递给他看后误会消解了,两人马上和好如初。
跨越69年尘封的岁月,当重新打开这张纸条,我们发现,这张已然泛黄的普通16开白纸上,并没有过多的字句,只有用铅笔写的《诗经·挪风》里《静女》中的四句诗:“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一首两千多年前的美丽爱情诗篇,为什么能让现实中的一对恋人化解误会?
它,又是什么人写给这位姑娘的呢?
故事还得从1956年初夏的一天说起。这天是星期六,毛主席专列上的工作人员姚淑贤和她的男朋友约好,晚上在中山公园见面。但姚淑贤突然接到命令,主席马上要坐专列去北戴河,按照保密规定,工作人员不能向外界透露自己的任务,于是姚淑贤没能通知男友便上了车。
列车按照计划往北戴河开去,毛主席和专列上的工作人员打完招呼后,突然想起这天是周六,明天又是一周的休息之日,他便问大家,要是这次不出来,大家都有什么安排呀?
也是无拘无束地同毛主席相处惯了,姚淑贤大大咧咧地答了一句:“本来要和男朋友约会的。我跑了。”
姚淑贤的话大家并没有太多在意,作为主席专列的工作人员,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没想到,这天姚淑贤值班,她送上茶水后正要离开,毛主席突然叫她等一等,一手拿起铅笔,铺开一张白纸,写上了四句诗,一边写还一边念,写完交给姚淑贤,要她拿给男朋友看。
毛主席写的正是那四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四句诗描绘的正是两个相爱的男女青年约会的情形:调皮可爱的女孩故意躲着不现身,那个爱着她的男孩不知道女孩来了没有,离开吧,又担心错过心爱的人,急得抓耳挠腮。毛主席写这四句,表达的是对年轻人爱情的充分理解,同时又有着些许善意的调侃。
姚淑贤有些犯难,因为她们有纪律,所有有字的东西必须上交不能带下专列,谁知毛主席对她挤挤眼睛:“你为什么要那么老实?现在没有谁看到,我是不会打小报告的。藏起来,带给他。”
在毛主席的“怂涌”下,姚淑贤把纸条藏在一本书里,等专列从北戴河返回北京后,悄悄带下了车。
这一年,毛主席正集中精力研究经济问题,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他四处视察,异常忙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关心着年轻人的约会小事,不忘写上一张纸条来化解他们的误会。
其实,同样的情况,在另一位专列工作人员身上也发生过,这个人就是李凤荣。这一年,她已经结婚,却和丈夫过着天南地北两地分居的生活。还好,3年后,小两口就结束了牛郎织女的日子,李风荣的丈夫被调回了北京。李凤荣及时地同毛主席分享了这个好消息——是的,专列服务员与国家领袖毛主席之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一方小心谨慎、一方高高在上的状态。李凤荣的预感是对的:毛主席听了这个消息后,真心地为她感到高兴,高兴完了,觉得还应有所表示,便专门手抄了一首完整的诗作为小小的贺礼。毛主席抄给李凤荣的,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要知道,毛主席写东西从来都是描描画画,有时候,甚至让他给写一个字都很不容易。
所以,实际上,姚淑贤、李凤荣的“奇遇”对于经常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因为这样的事情工作人员们会一数一大把,比如卫士长李银桥当年追求韩桂馨时,毛主席就帮他拿过主意,教他写信;田云航给女朋友写情书,毛主席帮他改错别字,以便给女朋友留个好印象;有同志生活困难了,他会写一个条,从稿费里拿钱给予补助……他就他像一个爱操心的家长,总想着帮身边这帮年轻人解决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