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运动小将吴艳妮在南京世锦赛60米栏,以8秒05的个人最好成绩成功晋级,出色的成绩引来媒体们争相采访。
然而,让人不舒服的是记者们的话筒就快将吴艳妮逼到墙角,尽管吴艳妮一而再再而三的维持记者秩序,要大家往后退一点儿,还是有记者执意举着话筒差点儿袭胸。
不得不说,这么近的距离,着实有点儿过分了。
可是面对被采访对象一次又一次的强调,记者是一点儿不听劝,好似生怕自家媒体落了下风,依旧拼命往前冲争着怼脸拍,让运动员不舒服并不是偶发事件,龙队也曾被记者“怼”脸拍。
”这一刻,竞技场上的热血与采访间的窒息形成刺眼对比。”让人不禁想问一句,“你礼貌吗?”
记者对运动员如此,对明星亦如此,刘亦菲最经典的话筒事件,正是因为某记者觉得自家媒体的牌子过于低,见说了几次刘亦菲都没抬到他想要的高度,竟然直接上手,忍无可忍的刘亦菲这才怼了回去:“要不你来举!”
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刘亚仁采访时记者的麦克风直接怼到了艺人的鼻孔里,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刘亚仁也是好脾气,没有当场发作。
有意思的是,就连最爱接受采访的特朗普,都没能躲过记者的怼脸拍,对此特朗普也很是不爽,直接忽略了记者提出的问题,要大家看看这位记者刚才到底干了什么。
可见记者没有边界的采访,在全世界都不是孤例。近年来,从全红婵被记者不礼貌逼问、被不良记者无端诋毁指责,这种将采访娱乐化的行为,早已异化为“流量围猎场”。某资深娱记透露:“平台考核点击量,标题越狗血、画面越冲突,KPI越好看。”而当事人往往因“害怕得罪媒体影响曝光”选择隐忍。
所以我们才看见了全红婵引发争议之后,弱小无助,不知道说什么好逃避镜头、逃避采访的画面,面对不尊重她的记者,她又为什么要保持风度呢?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记者将“贴身紧逼式采访”视为职业能力。一位业内人士坦言:“摄像机和话筒成了‘合法骚扰工具’,女艺人、运动员越是躲,镜头越要贴上去——观众就爱看这种‘真实反应’。”
这场闹剧暴露了娱乐行业的畸形生态:运动员靠实力突围,却被迫成为八卦素材;记者追求爆款,却践踏了职业伦理。
如果连最基本的职业素养都没有,将教养、素质踩在脚下,那么这些记者和那些遭人唾弃偷拍公众人物隐私的代拍有什么区别?
记者们请把话筒对准才华,而不是胸口,下一次,请用镜头记录拼搏的汗水,而不是算计衣领的深浅;请用话筒传递思想的声音,而不是刺探隐私的刀刃。毕竟,真正的爆款从来不是扒出来的,而是尊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