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丨医声老何
编辑丨医声老何
近年来,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许多人在体检报告上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词——“息肉”。不少人一看到这个词便联想到癌症,吓得寝食难安。
息肉真有这么可怕吗?有没有办法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它?今天,笔者将为大家揭开息肉的面纱,并分享一个简单却效果不错的“小方子”,帮大家在健康路上多一份安心。
息肉其实是人体黏膜表面上“长出来”的一个小肉疙瘩,常见于消化道(胃、肠)、鼻腔、胆囊等部位。在医学上,它被归类为一种非正常的组织增生。
需要明确的是,大部分息肉本身并不具有癌变倾向,但某些类型的息肉,比如肠道中的腺瘤性息肉,却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尤其是当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数量较多或伴有严重病理改变时。此时,及时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约有30%50%的成年人可能存在某些部位的息肉,但很多人并未察觉。胃肠镜检查中,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尤其高,这无疑给人一种“息肉无处不在”的错觉。
为什么会长息肉呢?这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长期便秘、家族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等。特别是高脂高糖饮食、久坐不动以及缺乏膳食纤维的人群,息肉的发生率会更高。
绝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并不代表可以完全忽视它的存在。息肉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能引发局部症状,比如胃息肉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鼻息肉可能导致鼻塞、嗅觉减退
肠息肉可能伴随便血或肠道梗阻。二是部分息肉确实具有癌变风险,尤其是肠道腺瘤性息肉、胃腺瘤等。如果不加管理,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可能逐步演变为恶性肿瘤。
正因为如此,体检中发现息肉后,医生往往会建议视具体情况进行随访、切除或者药物干预。对于一些较小、病理性质良性的息肉,则无需立即处理,但日常生活中的预防和调理同样不容忽视。
在讨论息肉的治疗时,现代医学通常提倡微创手术切除为主,但对于那些暂时不需要手术的良性息肉,或者术后需要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人群,中医药调理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今天分享的这个“两味药”小方子,便是一个不错的辅助方案。
这个小方子只需要两味药:蒲公英和薏苡仁。
1. 蒲公英:中医认为,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抑菌以及免疫调节的作用,尤其适合用于慢性炎症刺激所导致的息肉。
2. 薏苡仁:薏苡仁在中医中被归为“健脾利湿”的良药,它能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湿气,改善脾胃功能,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薏苡仁中的薏苡素具有抑制细胞异常增生的效果。
用法:将蒲公英和薏苡仁按照1:2的比例搭配,每日取15克蒲公英和30克薏苡仁,加水煮30分钟,取汤饮用,每天12次,坚持1个月以上,可以起到较好的调理作用。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方子只是一个辅助方案,它并非万能的“息肉克星”,也不能替代正规治疗。如果发现息肉性质不明确,或者存在癌变可能,仍需第一时间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
除了药物调理,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善对预防息肉的发生和复发也至关重要。以下几条建议,可以帮助每个人从源头上控制息肉的生长:
1. 合理饮食:少吃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尤其是加工肉制品和油炸食品,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等。研究表明,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内毒素的累积,从而降低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2. 保持规律排便:长期便秘者是肠道息肉的高危人群,建议通过增加膳食纤维、适量运动以及必要时使用益生菌来改善排便习惯。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显著增加多种息肉的发生风险,尤其是胃和肠道部位的息肉。
4. 控制体重:肥胖与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腹部肥胖者,更需要警惕。
5. 定期体检:对于有息肉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发现息肉后,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息肉的应对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通过科学的饮食、规律的生活作息以及适当的药物调理,可以大大降低息肉的危害,甚至使其“偃旗息鼓”。
总之,息肉不是健康路上的“拦路虎”,只要重视它、管理它,就能将它对健康的威胁降到最低。如果你或者家人有类似问题,不妨试试今天分享的“两味药”小方子,同时结合健康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中医好历害克星.中医四大圣人的孙思邈在巜大医精诚》说德不近佛不可为医.但是在明知药有效并且吃的越多效果越大情况。而非要限量(目前沒有一本中医书有說明吃多少会出现什么样毒反).做着明明可以一天治好旦并要治个十天半月.這就是所谓中医四大圣人所标榜的近佛。当然这不算什么.科技水平低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今天中医们还振振有词,自以为是的了不起。中医5000年历史。上亿名中医从业人员没有一位能说出自己如何定药量(包括四大圣人)。药决定能不能治病。而药量更是关系着病人多久能治好。病人需要承受多久的病痛还不夠重要吗。为了标榜中医写着药量又说药量是中医之秘。当是又说不出药量如何来.说临床的.但是中医临床只是表示用这个方子治过病最多证明次个方子有效。而证明不了这个方子的药量达到最大值𡿨已经考虑了有效和有毒〉因为中医沒有一次记录过服用后有什么反应。你怎么证明你考慮过有毒性.西医临床是決定药能不能继续上市。而不是确定药量。西医药量由药企決定。西医生只有选择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