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长期存在却不易被察觉,若控制不当,极易引发心、脑、肾等多器官并发症。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高达27.5%,约有2.45亿人。降压药作为控制血压的关键,种类繁多、安全性参差不齐,常令患者在选择时犹豫不决。
那么,在众多降压药中,哪种更安全?哪类需格外警惕?本文将从临床使用频率、药理机制、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对3种常见降压药进行系统分析与安全性排名。

钙通道阻滞剂(CCB),代表药物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是国内外指南中推荐的首选降压药之一。其作用机制是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阻断钙离子通道,降低血管张力,从而达到降压效果。
其降压过程温和,适宜老年人群及单纯性高血压患者。
根据《2021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钙通道阻滞剂在我国的使用率高达40%以上,尤其在南方地区更为普遍。
氨氯地平因每日一次服用、起效稳定、价格亲民,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常备药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钙通道阻滞剂也存在一定副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刘健教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刊文指出,长期使用氨氯地平可能导致踝部水肿,约有10%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浮肿。
此外,还可能引发面部潮红、心悸等症状,尤其在血管反应性较强的个体中更为显著。

安全性评价:中等偏上。
虽然副作用较为常见,但大多为轻度且可逆,停药或换药后即可缓解,因此总体仍属较安全类药物。
第二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双刃剑”的典型代表代表药物如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ACEI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达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目的。
不仅能降压,还具有心肾保护作用,尤其被推荐用于合并糖尿病、蛋白尿、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
2022年《柳叶刀-区域健康》中国分册曾指出,ACEI类药物在慢性肾病患者中的使用率逐年上升,主要得益于其肾小球保护作用。
然而,ACEI也有明显的“硬伤”。最常见的副作用是干咳,发生率可达5%~20%。

这是由于ACEI抑制了缓激肽降解,缓激肽聚集导致气道刺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内科李建华教授曾在其临床观察中指出,部分患者因持续性干咳影响生活质量,不得不更换药物。
此外,ACEI类药物也存在诱发血钾升高、肾功能恶化的风险,尤其在老年人群中需谨慎使用。
安全性评价:中等。
虽有一定肾脏保护作用,但副作用不可忽视,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患者对长期干咳的不适应较为普遍。
第三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安全性“黑马”以氯沙坦、厄贝沙坦、缬沙坦为代表的ARB类药物,是近年来在临床上迅速普及的降压药类型。

其机制与ACEI相似,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的受体,阻断其收缩血管的作用,从而达到降压效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中心张健教授团队在2021年《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上发布的研究指出,ARB类药物不仅降压效果稳定,而且副作用极低。
与ACEI相比,ARB类几乎不引起干咳,而在高血钾、肾功能不全方面的风险也更低。
更值得一提的是,ARB类药物在心脑血管保护方面表现优异。尤其在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高危人群中,ARB类药物的应用被多个指南一致推荐。
《中国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2022年版)》明确指出,ARB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尤其适合合并代谢紊乱的高血压人群。
安全性评价:较高,推荐首选。
在各种降压药中,ARB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少,患者依从性最好,尤其适合长期管理血压者使用。

综合药理机制、不良反应概率、临床使用经验,三种降压药的安全性排名如下:
1. 第一名:ARB类药物(如氯沙坦、厄贝沙坦)
2. 第二名:CCB类药物(如氨氯地平)
3. 第三名:ACEI类药物(如依那普利)
这份排名并非绝对,而是基于大多数患者的反应及临床观察结果总结而来。
不同体质、年龄、合并症状等都会影响药物选择。
用药误区需警惕许多患者在使用降压药时存在误区,尤其是自行停药、换药、不规律服药等行为,极易导致血压波动,甚至诱发中风或心梗。

重点提醒如下:
· 不可随意停药: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药物治疗需长期坚持,切勿因血压暂时正常就擅自停药。
· 定期监测:建议每周至少测量血压3次,了解自身血压变化趋势,有助于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 避免叠加同类药物:部分患者因不明药理,误将两个ARB类药物同时服用,反而加重肾脏负担。
中医调理可辅助降压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适当结合中医调理,有助于改善体质、辅助降压。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属“肝阳上亢”“痰湿内盛”等证型。
常用中药材包括:
· 天麻:平肝熄风,适用于头晕目眩者
·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有一定降压作用

·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适合伴有便秘者
中医调理需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中药材,避免盲目用药。
饮食与生活方式同样关键仅靠药物控制血压是远远不够的,日常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对高血压治疗同样重要。
科学建议如下:
· 限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减少酱油、咸菜等高钠食品摄入。
· 保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等。
· 心理调节:长期情绪紧张、焦虑会导致交感神经亢进,血压升高,保持心态平稳尤为重要。
写在最后
高血压的治疗是一场长跑,药物选对是关键的一步。本文所述三种常见降压药,虽各自有利弊,但在科学指导下合理使用,均能取得良好的降压效果。
尤其是ARB类药物,以其高安全性、少副作用的优势,在众多降压药中脱颖而出,成为推荐首选。

无论使用哪种药物,都应定期复查、科学管理。
希望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在专业指导下,找到适合自身的治疗方案,远离并发症,享受健康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健,李晓东,王志勇,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7(5):12-16.[2]刘健.氨氯地平相关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3):234-237.[3]中国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编写组.中国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2022年版)[S].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