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征大漠:苦逼不堪的军事后勤学灾难

冷炮历史冷知识 2024-11-13 03:54:51

每当提起汉唐等朝代的远征大漠壮举,今人往往会满怀自豪与憧憬。

然而,只要放下抒情、回归理性,我们就不得不面临许多现实困境。毕竟,沙漠中几乎没有农业,任何补给手段都相当低效且困难。

现代后勤不保险

隆美尔与他的非洲军团

如果将整支部队投入沙漠,能否靠高效后勤来回避补给困境?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即便在二战时期的北非,德国名将隆美尔也要面临相似困境。由于气候、地形限制,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他的沙漠军团士兵每天仅食物+饮水消耗就达6000吨。这种消耗水平高的可怕,是同期入侵苏联各集团的10倍之巨。以至于远在狼穴希特勒都要出面干涉,几次禁止他发动大规模进攻。

非洲军团数次因后勤问题而停止进攻

既然拥机械化运力的德军尚且如此,那么仅靠骡马畜力的古代军队就更加悲催。曾有近代工程师做过计算,每200吨面粉通过陆路运输,需要至少600辆四轮大马车。那些号称动辄有十余万人的队伍,每天的消耗势必不低于百吨粮草,所需车辆可以千计。而且随征战距离拉长,输送效率还会呈反比递减。

所以,历代远征大漠都尽量依靠随军携带物资,尽可能不建立漫长补给线。对于广大基层士兵而言,无疑是既不浪漫、也不舒适的饥馑岁月。与其说是激情澎湃的史诗,毋宁说是兼顾卓绝的受难。

隆美尔没能解决的问题 古代天才们照样搞不定

乏“味”的远征

地理环境异常恶劣的蒙古高原

当士兵们背上沉重的装备开拔,首先就要面临副食品匮乏。在缺乏保存技术的古代,长距离行军的配用口粮往往讲究不易变质。因此,能吃到腌肉的幸运儿绝对是极少数,更多人只能靠酱菜应付味蕾。至于新鲜蔬菜、水果,无异于痴人说梦。

当然,偶尔遇到的野菜会是个不错选择。永乐年间的明军远征塞北,就发现沿途多野韭、沙葱,故而纷纷采集食用。哪怕味道不及栽培作物,好歹可以给单调的口粮换换花样。后来,朱棣命令清远侯等人分兵回避一支蒙古部队。由于绕弯过大而迷路,使随军粮消耗超出预期,导致大批军士被饿死在关外。

一般人总会觉得草原畜群取之不尽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草原上不是有牛马羊群吗?

醒醒吧!且不说远征中能否顺利缴获物资,即使成功夺取也多半沦为将领的个人战功,岂会轻易给普通兵丁食用!假使真把牛羊当食物发放,往往意味着大军已经断粮。甚至是深陷重围,想让大家在死前吃顿好的!

荒漠地带的行军 经常要优先照顾牲畜而非个人

来口盐水

饮水往往是沙漠行军过程中的难题

除食物匮乏,饮水也是行军途中的大问题。譬如深陷内陆的蒙古高原,属于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所以降水量就偏少。而且境内水源多为咸水,根本无法汲取使用。喝完反而会脱水甚至中毒。

古人运气好时会遇见雨雪天气,或是走分布着泉眼、淡水河的固定线路。运气差就可能连续多日看不到一滴淡水。

合格的淡水河流 在荒漠区域永远是少数

或许又有人反对:大军深入不毛之地,肯定得事先摸清沿途水源,岂能没有安全的行军计划?

事实上,行军作战与普通路过有很大差别,经常需要和时间展开赛跑。否则就难以追上行动迅速的游牧部落,让兴师动众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历朝远征军都有临时改变路线的例子。根本没功夫冒着致死风险,在草原的某个角落悠哉闲逛。

在荒漠中作战 与普通旅行有很大差别

冰火两重天

草原等荒漠地带往往昼夜温差极大

汉朝时派大军出塞,开拔日期多数定在3-4月。此时,长城以南正是宜人春季,但北面却是另一番光景。虽然白天温度与关内相去不远,但夜间气温却能降至-15℃。

即便在屋内尚嫌寒冷,遑论栖身于简陋帐篷的底层士兵。这就怪不得历代远征大漠,都会遇上成批冻死人情况。

大漠地区的骇人温度差

蒙古高原不仅能在冬天把人冻成硬冰棍,夏日的气温照样可以飙到35℃以上。你不可能指望靠光着膀子来散热,因为紫外线异常强烈,必须用头巾、长袍、披风等衣物包裹自己。等于是要在晒伤和中暑之间二选一!

古代的很多精锐部队会身披重铠,在如此恶劣的地区无疑生不如死。毕竟,铁甲的比热容较低。故而冬天最冰的是它,夏天烫手的还是它。当士兵在30度以上的烈日炙烤下,身穿几十斤重的铁甲、内衬行军,仿佛抱着刚出炉的馒头。相信多数人都会对这种体验退避三舍!

精锐重装部队 在荒漠地区更为艰辛

牧民喜欢打游击

远征大漠经常伴随如此结局

既然远征大漠是如此痛苦,早点结束战斗无疑是全军上下的普遍共识。奈何你越是这么期待,牧民对手们就越喜欢跟你打游击。大军经常出塞几个月,才能碰到小股斥候,大部分时间都被浪费在枯燥行军上。

何况狡猾的游牧主力并非单纯避战,而是在等待时机,准备利用农耕部队松懈的机会窗口期。一旦察觉到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发起猛攻。那些侦查兵几乎无时无刻的保持监视,还会伺机截杀开小差的落单者。他们传递的情报往往极具杀伤,却很难被彻底根除或斩断对外联络。

看似弱小的游牧斥候 往往能带来最大灾难

正因如此,历史上的大漠远征虽胜仗不少,惨痛败仗亦稀疏平常。强如西汉,也仅仅是在汉武帝时期有过高光阶段,余下岁月更像是某种垃圾时间。唐朝情况稍好一些,同样因不同势力的此起彼伏而疲于奔命。后来的明朝则更加难堪,只经历2-3代人便放弃主动出击。

此外,作战胜利并不意味着大部分士兵能回归安定生活。每次远征少说也需要4-5个月时间,留守家中的妻子不免寂寞难耐,绿帽风波就成为高概率事件。别以为这是玩笑,根据访明朝首都的朝鲜通事回忆:皇帝曾经每日亲自出马,处决那些在丈夫出征期间与他人通奸的军嫂。

可见对芸芸众生来说,战争无论胜负都不会是好事情。若非一无所有到赤贫,又怎会破坏本身有如此痴迷情节?!又或是纯粹的简单幼稚,方能在现实与虚幻间无缝切换。

正如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所说:未谙兵事之人,战争无疑殊为浪漫!

(全文完)

1 阅读: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