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钱学森回国指定要见两人,部长:难满足,陈赓知道后急忙赶来

嘉志阅览过去 2024-12-29 04:57:21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55年,钱学森在历经美国多年的扣留后,终于得以回归祖国。

他回国后提出一项简单请求——要见两个人。

可部长却说:难满足!

陈赓得知后急忙赶来。

为何这个请求会让高层为难?陈赓赶来后又会怎么做?

陈赓与哈军工的缘起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中国的战场硝烟尚未散尽,志愿军将士们依然在敌军的炮火中奋勇拼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时的陈赓,正在朝鲜前线指挥作战,他总是站在阵地上最高的位置,亲自观察敌情,哪怕炮弹就在他身边爆炸,也没有让他退后一步。

就在这时,他意外接到了一纸紧急调令——让他立刻赶回北京。

“前线的战事吃紧,我怎么能离开!”陈赓一边皱眉,一边迅速将指挥权移交给邓华,并仔细叮嘱后续的作战计划。

虽然满腹疑虑,但作为军人,他深知“命令即使命”,没有丝毫耽搁,迅速踏上了归国的征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回到北京的那天,他被直接带到了中南海,看到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围坐在一张长桌旁,气氛凝重。

陈赓刚坐下,毛主席便开门见山地说道:

“陈赓啊,我们的军队,不能再这么落后下去了。”

毛主席一向高瞻远瞩,对于新中国的科技现代化早有深思熟虑。

“新中国要有自己的军事工程学院,要培养既懂技术又能上战场的将才。”

说到这里,毛主席忽然转向陈赓,语气变得坚定:“我想来想去,这个重任,非你莫属。”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赓连连摆手,苦笑着说道:

“主席,这事我恐怕干不了啊!您让我打仗行,让我当校长,那可是隔行如隔山……”

他的推辞并非虚伪谦逊,而是发自内心的忧虑,创办一所军事工程学院,涉及教育、科研、管理等多方面工作,这对他来说是全新的挑战。

可毛主席却笑着摆摆手:“隔行?咱们党内,还有谁比你更合适?”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周总理也在一旁补充道:

“陈赓同志,你可是当过红军学校校长的人,再加上你刚从前线回来,对现代战争的需求最有发言权。你就是我们需要的人选!”

话已至此,陈赓也接受了这个任务。

于是,这位刚刚从战火中归来的将军,怀着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开始了创办中国第一所军事工程学院的征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选址是建校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当时,北京、南京、沈阳等多个城市都在候选名单中,但陈赓经过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将学校建在哈尔滨。

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础较好,有助于学院的科研和教学,而且哈尔滨靠近苏联,可以寻求技术援助。

学校的选址定下后,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大的难题——师资力量。

当时的中国科技人才稀缺,许多科学家还在其他岗位上担任关键工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赓为了调集这些人才,拿着一份专家名单,从北京走到上海,再从上海赶到西安,亲自登门拜访每一位专家,软磨硬泡、真诚相邀。

有些教授一开始犹豫不决,陈赓便搬出自己的“杀手锏”,告诉他们:

“你们的知识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中国需要你们来培养下一代!”

可仍有些专家迟迟不愿点头,甚至明确表示“没有时间”。

陈赓也毫不气馁,他干脆一手提着茶壶、一手拎着礼品,坐在教授家门口等上大半天,只为当面谈一谈。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份工作很重要,如果你不来,国家的军事工程怎么发展?”他的真诚让许多人最终心软,点头答应了他的请求。

有一次,为了调动一位关键教授,陈赓曾连续几天在周总理的办公室外守候,却始终没有见到人。

后来,他干脆守在了西花厅的厕所门口,终于等来了总理。

这让周总理又好气又好笑:“陈赓啊,你这猴急的劲儿,真是让人没办法!”

最终,总理在名单上签下了字,帮他解决了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数月的努力,这所学院终于初具规模。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正式开学。

开学典礼上,陈赓站在主席台上,看着这些年轻的军人学员,感慨万千,这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开端,更是新中国迈向国防现代化的一步。

但单靠一所学校并不能解决中国国防的所有问题,于是,陈赓将目光投向了尖端武器的研发,特别是火箭技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的这一决定,也为后来他与钱学森的相遇,埋下了伏笔。

钱学森的归国与请求

1955年10月的一个清晨,钱学森从美国突破重重阻碍、辗转回到祖国。

他的归来震动了整个中国,他肩负着的不仅是与亲人团聚的渴望,更是为祖国科技强国梦而奋斗的历史责任。

从被非法扣留到最终获释,这条回家的路漫长而艰辛,但一切努力都值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归国后的钱学森并未沉浸在团聚的喜悦中太久,他迅速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那个时候的中国,在导弹与火箭技术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为此,钱学森四处奔走,与国内各领域的专家交流,参与初创中的各项科研规划。

就在这个过程中,钱学森接到了一份邀请,去参观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院。

这所学校的名字他早有耳闻,听说这里培养了大批既懂技术又能上战场的军事人才,更是国防领域的一颗希望之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接受了邀请,计划利用这次机会与学院的科研人员交流,了解这所学院的建设情况。

钱学森抵达哈尔滨后,地方政府为他安排了详尽的参观计划。

可就在他翻阅行程安排时,他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请求:

“我有两位多年未见的朋友,现在都在学院工作。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见见他们。”

这两位朋友是罗时钧和庄逢甘,他们曾经和钱学森一起在国外求学,如今都已经是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别多年,钱学森早已对这两位同行心生思念,如今难得有机会同在一个城市,他自然希望能与故友叙旧。

可陪同的工作人员当场陷入了犹豫,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国家的重点保密单位,内部有严格的人员访问审批规定。

钱学森虽然是归国的科学家,但他并不属于地方政府或者学院的保密系统,这使得他的请求颇为敏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解释:

“钱先生,这所学院的保密级别非常高,访客必须经过层层审批,见到个人的请求可能会有些困难……”

虽然对方没有明确拒绝,但钱学森心里清楚,想见到这两位朋友恐怕并不容易了。

随后,这一请求被上报到统战部门,统战部长虽然理解钱学森的心情,但也明确指出:

“按照保密条例,这样的请求确实难满足。”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事情很快有了转机,钱学森的请求很快传到了哈尔滨军工学院院长——陈赓的耳中。

陈赓一听,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当即决定动身赶往学院。

陈赓的应对

11月25日清晨,钱学森正在学院的一间会议室里,和几位陪同人员翻看着学院的介绍资料。

突然,门被轻轻推开,一声爽朗的笑声响起:

“钱先生,我来接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钱学森抬起头,看到来人是陈赓。

“陈将军,您怎么亲自来了?”钱学森站起身,对这位在军界赫赫有名的大将军,他早有耳闻,却没想到此刻会出现在自己面前。

“您来了,我当然得来啊!您想见老朋友,罗时钧和庄逢甘,是吧?今天不管多难,我也一定让您见到他们!”陈赓笑着说道。

随后,陈赓亲自安排了一场晚宴,邀请了罗时钧和庄逢甘前来作陪。

饭桌上,几人畅谈多年未见的往事,又不忘交流科研的想法,气氛温馨而热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离别之时,陈赓语对钱学森说道:

“钱先生,我们哈军工的大门永远为您敞开,如果有需要,我陈赓第一个为您站台。”

钱学森点点头,正是这种全力以赴的态度,让他明白,新中国的未来虽困难重重,却绝不会孤立无援。

从钱学森简单的会面请求到陈赓的大力支持,这不仅是科学家与将军之间的默契合作,更是新中国科技与国防发展齐头并进的缩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段历史背后,是一代人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殚精竭虑、坚持奋斗的缩影,值得后人铭记。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