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车展,可能是我入行这么多年以来,参加过的最“奇怪”的一届车展。
之所以要用这么个词来形容,是因为和往届相比,有很多一反常态的现象——

就比如媒体日一共有100多辆新车发布,堪称历史之最。这还没算车展前两天、后一天“错峰”亮相的新车,也没算技术发布会和沟通会。
所以社长和小伙伴一共10个人去了现场,小半个公司出动,这9小时的行程安排那叫一个满当,人均2万步打底:

激烈的竞争不只出现在发布会台上,也延续到了台下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抢人大战”(具体抢的是什么,社长等会和大家聊)。
或许是因为被疲倦感充斥的缘故,无论是参展的媒体、还是办展的企业,都给人一种“有心无力”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又不是单纯的累,背后似乎有某种暗流在涌动。
包括原本在车企背后默默支持的供应商,这次也选择了走向台前。
正因如此,这届上海车展上的外国友人变得更多了,而且明显不是打卡来的媒体或是经销商,而是车企的中高层:目的就是“在商言商”地谈合作。
种种“怪象”,让我即便到了该发稿子的时候,也依然没想好用什么词来概括这届上海车展。
车展的主角,真的变了。
01. 车企:从春秋到战国
早晨8点一过、踏入展厅大门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就是两个字:
省钱。
当然,省钱的终极答案必然是——别来。
社长简单盘了一下,起亚、雪铁龙、雷诺、雪佛兰、斯巴鲁、捷尼赛思、捷豹、路虎,以及玛莎拉蒂、兰博基尼、劳斯莱斯等品牌,都缺席了本次车展。
甚至身为“上海本土企业”的特斯拉,也秉承着不凑热闹的“优良传统”,不出意外地缺席了,真是一点面子也不给。

那么,不来参展到底能立省多少钱?
我问了一下业内人士,根据地段不同,展位租金在1500~3000元/平米;
搭建费用就丰俭由人了,有二层独立洽谈间的肯定会更贵,大概在5000-20000元/平米不等。
按照1500平米(30×50米)的常规展位来算,怎么也要上千万,这还没算灯光、音响、摄像、主持这四大金刚,乃至安保、司仪、餐饮、宝洁等服务人员的费用。
如果再加上特装(比如8万支郁金香组成的花海),翻个倍都有可能。

所以参加车展的车企,一个个是能省则省。
拿展台布置来说,绝大部分车企都采用了简单粗暴的“大平层”。像是去年北京车展领克、凯迪拉克那种倒挂展示汽车结构的剖面布置,这次已经见不到了。
而同一车企集团下不同子品牌的展位方面,也是能整合的都整合。
最典型的就是蔚来,现在一共有蔚来、乐道、萤火虫三个品牌,结果蔚来只承包了两个展台。乐道有新车L90、所以单独分了出去,萤火虫则是在蔚来展台里进行展示。
有媒体问到这件事时,李斌坦言:“这次确实是为了省钱,但考虑到反正以后萤火虫也要摆到‘牛屋’里卖,先这样尝试一下,感觉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以往很多品牌,喜欢聘请一些舞蹈演员乃至话剧演员,在发布会上载歌载舞先暖暖场,主打一个年轻人喜欢。但这次上海车展,在我印象里一次都没遇到过。
更别说车模了,往年总有一群“老法师”对着
美女一通狂拍,但现在车模的“浓度”明显降低了许多,车展的舞台终于还给了汽车本身。

各家车企都在省钱,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股态势——
就连正式的发布会都主打一个“短平快”,基本上都是20分钟内解决战斗。不再刻意卖关子,讲一大堆故事、或是请用户上台进行分享,而是尽快公布价格。
除了几家看起来有些头铁之外,绝大多数新车的价格,也是超出人们的预期。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次车展是历届以来最纯粹的一次。大家都不再玩那些虚的,而是拿产品做武器,真刀真枪地干。
如果把前几年的汽车产业,比作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那么毫无疑问,现在的汽车产业,正处于战国时代。
02. 媒体:行走的“工具人”
即便车企在尽可能地省钱压缩成本,但在车展上“抢人”这件事上,可绝没有半点马虎。
毕竟在车展媒体日上,媒体不是媒体,而是资源:说白了就是流量。能把流量抢在自己手里,就意味着友商少一些曝光机会,也就更有可能转化成后续的销量。
抢人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有像长城汽车这样,老板魏建军亲自出马给大家做咖啡的;

也有邀请龚俊、樊振东这种自带流量的代言人,为本品牌站台的;

公社今年也是,媒体日当天我和4位小伙伴从中午12点开始也都被安排了,全是受邀的采访。直到下午4点钟,才匆匆啃上一口面包。
更别说隔壁滑布李、郝人一个和拍摄的小伙伴了,一直给大家拍车拍到闭馆,回到酒店才吃上一口饭。
当然除了这些阳谋之外,也有一些“盘外招”。
比如在各个场馆安排“线人”、通过扫码送礼品等方式,引导媒体去自家展台打卡的;
更有一些“无耻”的玩法,先通过展台邀请把媒体吸引到台上,然后再拉上护栏“关门”,让进不让出的。
尽管车企抢人很激情,但从面部表情来看,大多数汽车媒体人却有些“佛系”了。
坐在车企活动安排的小板凳上,环顾四周会发现全程低头玩手机的大有人在。等发布会一结束,0帧起手拍屁股走人,装都不装。
这还真不能完全怪媒体人不够敬业。毕竟现在的新车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其实只剩最后公布的价格数字。
前几年,大家都觉得新能源汽车是个新鲜玩意,各种动力形态、超级快充、车机大屏、语音交互、冰箱彩电大沙发,技术五花八门,非常令人哇塞。

但短短几年的时间,各家就已经把这些新功能拉齐到了同一水平线……
大多数车企,也只不过是把已经上市的产品和技术,拿出来不厌其烦地再说一遍。
再加上前段时间,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智能驾驶宣传的管控力度,智驾、高阶智驾、接管等等词都成了“禁词”。原本能大吹特吹的智驾,现在也没法吹了。
换来的结果就是,几乎每家车企都在谨言慎行,转而强调安全。
不仅车要安全,人说出的话,更要“安全”。

没了当年上海车展特斯拉女车主爬上车顶,没有北京车展雷军拉着一大帮媒体人跑火车,红衣大叔也不再风风光光坐上车顶……
总之,这次上海车展,缺少了一些“吃瓜”的兴致,多了一些枯燥的“乏味”。
不禁让人思考,对媒体人来说,车展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或许,只不过是工具人罢了。
03. 供应商:从幕后到台前
相比看起来千篇一律的汽车产品来说,供应商们从幕后走到台前,则成了这次上海车展为数不多的一大亮点。
印象里几乎所有的车展,都会将整车馆和零部件馆分开。
而这一次,零部件供应商的展台被安插到了各个展厅,和车企打成一片。
尤其是5.2展厅的一个角落,引起了我相当大的兴趣,就是这个“中国芯片展区”。

虽然展台的面积不大,但里面展示墙上却挂满了各种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汽车芯片。
其中包括驱动类、计算类、电源类、传感类、信息安全类、模拟类、控制类、通信类、存储类、功率类等等,密密麻麻让人应接不暇。
里面既有像地平线、黑芝麻这样已经上市的中国汽车芯片明星企业,也有很多大家不一定有所耳闻、但产品早已随着新车交付遍布大江南北的芯片企业。

这些芯片,是构成智能电动汽车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中国芯片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目前仍然存在短板,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中国智能电动汽车想要持续引领时代发展,能否构筑强大的芯片产业作为底层支撑,防止列强在关键时刻卡我们的脖子,是非常关键的。
不管怎样,看到这么多中国芯片企业在为之奋斗,何尝不令人欣慰呢。
再有就是,除了芯片企业以外,能明显感受到电池、智能化供应商,也在发力。
比如宁德时代,在上海车展前就放出大招:发布续航可达800km的12C超充电池、耐低温的钠电池、以及没有短板的骁遥双核电池等等,让人眼前一亮。
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技术解析,感兴趣的小伙伴戳这篇:《宁德时代再放王炸!燃油车彻底没活路了?》

而华为则重磅发布了ADS 4系统,支持“高速L3”。

某种程度上说明,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的动力源,已经从车企自研驱动为主导,转变为供应商驱动为主导了。
如今被新能源压过风头的燃油车,早早地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而这,恰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04. 外国友人:在商言商
亲临这次上海车展的人应该不难发现,这次上海车展外国友人的浓度特别高。
相比我们这些已经看倦了的国内车媒,不少海外友媒,还是对中国汽车充满了未知的好奇。
他们往往单兵作战,前往感兴趣的展台,遇到心仪的车型打开车门进去把玩一番。
展台工作人员见状,也会热情地用英语接待,细心介绍产品的功能和设计理念。

但有另一批人的身份,和这些媒体不同。
这些外国友人,有一部分是海外经销商伙伴,更有一部分是来自大众、通用、宝马等全球车企的高层。
他们远道而来参加上海车展,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家展台站台,一方面是详细了解中国车企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上的优势,更要紧的是和中国人来谈合作。
就比如大众、奔驰等车企,在这次上海车展上都公布了全新的“对华战略”。
总之就是,要加大力度,针对中国市场投放更多新车型,对中国的研发部门投入更多资金。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谁都不想放手。

再比如宝马高层也到访了卓驭(原大疆车载)的展台,双方在辅助驾驶领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海外的经销商伙伴就更不用说了,必然是想要产品力优秀的中国车,卖到自己的国家去。
这可是门大生意!
走到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几乎所有中国车企都在加速布局海外业务。比如蔚来,就在计划和海外代理商进行签约,据我所知有几十个国家的代理来到了现场。有些车企,甚至要求高管绩效与海外销量挂钩。
在国内不算爆款的极石汽车,都在迪拜热销了1万+台,海外业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毫无疑问,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车展之一,上海车展是中国汽车工业向全世界展示自身实力最佳的窗口。
估计从这两年开始,中国汽车出海还会继续加速,与全世界的连接也会更加紧密。
05. 写在最后
如今的大型国际车展,已经跟几年前完全不同了。
不只是车的能源形式在发生变化,就连参加车展的每个角色,都正在发生改变。
零部件供应商,已然走到台前,正在成为引领整个行业技术的进步的主角。
车企,正在成为落地零部件供应商落地的平台,为外人所展示。
身为媒体从业者的我们,虽然传播的本职工作尚未改变,但工作的热情,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磨平了棱角。
但这,就是目前中国汽车行业、乃至全球汽车行业的真实写照——
从春秋到战国,洗牌和重塑已经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