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莹剔透、浑圆饱满的美玉易得,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真正的和田玉之美也许蕴藏在那些看似不完美的地方。比如玉石天生就带着一些“缺陷”,才给了玉雕大师们发挥创意的空间。就像《道德经》中说“大成若缺”——有时候看似的缺憾,反而成就了更高级的美。
一块璞玉历经山川的冲刷、岁月的洗礼,最终呈现于世人面前,它是否一定是完美无瑕的呢?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赋予了和田玉独特的个性,而那些看似残缺的部分,恰恰蕴藏着别样的美感,等待着慧眼识珠的匠人去发现,去升华。
记得和玉大叔刚入行的时候,了解到有一些玉雕技法的追求就是完美无瑕,完美似乎成了评判玉石价值的唯一标准。其实天然的玉石瑕疵并不妨碍我们欣赏它的美,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独特的,更具生命力的美。有些资深的收藏家认为人为的雕琢反而会破坏料子天然的韵味。
正是因为玉本身存在着不完美,才给了玉雕艺术以存在的空间和创作的灵感,使其在雕琢的过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戏剧的冲突是艺术魅力的源泉,如果一切都是完美无瑕的,反而会显得平淡无奇。完美与残缺的对比,恰恰能够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张力,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天然的不完美,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断籽,“断籽”是指和田玉籽料在自然搬运、磨砺的过程中,受到外力撞击而断裂,从形态上一般是一半浑圆,一半参差不齐的状态。由于其形态上的残缺,很多终端的消费者对其评价不高,觉得市场价格也相对较低。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断裂面,难以模仿,反而成为其身份的象征,使其更易于辨别真伪。其实我们换个角度思考,“断籽”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入门选择。毕竟价格相对亲民,而且真假易辨,可以帮助新手积累经验,提升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后期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雕工,可以让“断籽”化腐朽为神奇,蜕变成精美的玉雕作品。
当然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一些人动歪心思,“断籽”仅仅是一侧受到外力破坏,另一侧的玉质和品相仍然完好。而一些奸猾的商人就利用新手缺乏经验的特点,将一些内部充满杂质、绺裂严重,容易破碎的籽料,也包装成“断籽”出售,从中牟取暴利。这种料子确实也是真籽玉,但已经失去了雕琢的价值,只能沦为废料。
俏色巧雕利用皮色的天然色彩和纹理,进行巧妙的设计和雕琢,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和意境。皮色与玉肉的对比,色彩之间的碰撞,赋予了作品独特的生命力和故事性,使其更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残缺之美,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苏州园林文化中,赏石追求的“瘦、漏、透、皱”,赏花木推崇的“清、奇、古、怪”,都体现了对残缺美的欣赏。文人墨客之所以钟情于残缺之美,是因为他们从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以独特的美学追求对抗世俗的纷扰,以丰富的内心世界对抗外在的浮华。
如果可以把残籽作为一个新的玉雕设计方向,既可以让每一块玉石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而不被固有的题材和形制所限制。和玉大叔认为,正是那些看似的“缺陷”,才造就了和田玉的独特魅力。理解残缺之美,将会引领和田玉雕刻艺术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