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信源来自【上观新闻】2024-11-06 06:33消息,为提高文章可读性,部分或存在润色,仅供参考!
“台湾代表处”事件余波未平,立陶宛正试图在外交泥潭中自拔。社会民主党候选人帕卢茨卡斯的公开表态,显然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维尔纽斯对当前的外交困局开始感到力不从心。
然而,想在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棋盘上修复对华关系,注定是一次步步惊心的冒险。
金陶塔斯·帕卢茨卡斯,这位可能成为立陶宛下任总理的政坛新星,近期直言“设立台湾代表处是重大错误”,试图用鲜明态度向外界释放调整信号。但他并未提及是否撤销代表处,更未给出切实方案。
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战略模糊”策略,既想修复与北京的关系,又试图安抚国内亲美派与涉台势力。对于帕卢茨卡斯而言,维持这种微妙平衡的难度不亚于在钢丝上跳舞。
2021年11月,中立关系因“台湾代表处”事件急剧降温。中国召回大使、降级外交关系,同时限制双边贸易渠道,直接让立陶宛出口企业叫苦连天。
据欧洲商会数据显示,该国对华出口量暴跌80%以上。失去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市场,对于本就资源匮乏的立陶宛无异于雪上加霜。而与此同时,美国给予的经济援助杯水车薪,未能弥补实际损失。
前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曾在今年9月明确表示,恢复对华关系是“必要但不能卑微”的选择。他的话直戳痛点:立陶宛过去在对华态度上的高调施压,不仅没有换来任何实质利益,反而导致自己在欧盟内部的孤立感加剧。
法国和德国等主要成员国在中欧经贸问题上保持务实立场,与立陶宛的激进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内部割裂”正在削弱欧盟对外政策的一致性。
从美国角度来看,立陶宛显然是“抗中阵营”的重要象征。维尔纽斯当局一度以为,只要抱紧华盛顿的大腿,就能获得足够的政治与经济支持。
然而,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对欧洲的能源与安全承诺难掩其短期利益取向,令立陶宛的外交站位显得异常尴尬。更令欧洲头疼的是,美国政坛可能迎来变局。
如果特朗普在2024年重新当选,他的“美国优先”政策恐将重塑跨大西洋关系,进一步加深美欧裂痕。
立陶宛国内亲美派人士认为,北京与华盛顿之间的竞争不会降温,中立关系的修复可能引发美国的不满。
然而,在务实派看来,外交政策的本质是利益交换而非意识形态对抗。帕卢茨卡斯若执政,如何在这两派中找到平衡,或许是他能否实现外交突围的关键。
地缘政治背景不容忽视。近年来,中国加速推进“中东欧合作机制”,对包括波兰、匈牙利在内的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这些国家并未盲目追随美国,而是选择以务实态度对待中美博弈。
相比之下,立陶宛的激进政策不仅未能争取中方投资,还导致与这些邻国的经济联系趋于弱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立陶宛已成为东欧地区的“孤鸟”。
值得注意的是,帕卢茨卡斯提到的“美好愿望”并非空中楼阁。欧盟整体对华政策近年来呈现两面性:一方面加强科技与产业防护,另一方面继续寻求经贸合作。
德国总理朔尔茨今年访华期间强调了“经济脱钩”的不可行性,这为其他欧盟国家提供了新的政策参考。
立陶宛若想真正实现外交重启,可能需要的不只是公开表态,而是实质性的政策调整。帕卢茨卡斯是否会撤销“台湾代表处”,或者选择低调改名,仍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任何一步轻率之举都可能引发更大的地缘政治连锁反应。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否会接受立陶宛的“回头草”仍未可知。与其说这是一次外交破局的尝试,不如说是一次政治投石问路。
在大国博弈的阴影下,帕卢茨卡斯的“期待”能否成真,恐怕只有时间能够给出答案。
参考文献:上观新闻 2024-11-06 06:33 立陶宛“准总理”:允许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
环球网 2024-11-13 11:01 立陶宛“准总理”表示允许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国台办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