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形象正在成为历史。在河北赵县的麦田里,27岁的王浩头戴草帽、手持云台,直播间3万观众正看着他演示智能灌溉系统——这个曾经的建筑工人,如今已是全网50万粉丝的"新农人网红"。

① 数字乡村建设工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
国家新增1200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农民购买智能农机最高补贴60%
村村通5G网络覆盖率达98%以上
② 新农人培育计划(农业农村部2025新政)
返乡创业青年可申请20万无息贷款
短视频电商销售额超50万奖励3万元
每个乡镇配备2名专职数字技术指导员
“手机成了新农具,流量成了新农资”在陕西延安,果农李大姐通过抖音直播"苹果现摘现发",单场最高卖出8万斤,她笑着说:"以前苹果烂在地里没人收,现在手机一开,全国都是客户"。
“会种地不如会拍地"的新趋势”
95后女孩陈雪返乡创办"云农场",用无人机巡田数据指导施肥,种出的有机大米每斤卖到28元。她算过账:1条爆款短视频带来的订单,抵得上父辈卖半年粮食。

这些带着泥土味的成功故事,正在重塑中国乡村的基因。当老一辈农民还在感慨"种地不赚钱"时,新一代农人已用智能设备和互联网,在田间地头开辟出"数字经济试验田"。
乡村振兴的密码,就藏在智能手机的镜头里,在无人机的航拍画面中,更在这群"既懂种地又会玩流量"的新农人身上。这场百年未有的农业变革告诉我们:土地不会辜负创新者,手机屏幕前的每一个点赞,都在为新农村建设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