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最初仅作为节气名称出现,其转变为纪念祖先的重要节日则与寒食节密切相关。晋文公将寒食节的次日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人们习惯于清明节前一天庆祝寒食节;而在榆社县等少数地方,则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进行纪念;垣曲县则有独特的传统,在清明节前一天称为寒食节,前两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作为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通常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举行。这个节日的庆祝时间相当长,存在10天前至8天后及10天前至10天后的两种说法,这意味着整个庆祝活动可以持续近20天。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时节来临,白桐花开始绽放。
二候:田鼠化为鹌
随着阳气逐渐增强,喜阴的田鼠回到洞穴,而喜阳的鹌鹑则开始活跃起来。
三候:虹始见
天地间变得清澈明朗,雨过天晴,空气清新,阳光透过薄云洒下,形成美丽的彩虹景象。
清明节习俗
扫墓祭祀

这是表达对先人的孝道和思念之情的一种方式,体现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
踏青

随着气温回暖,大自然万物复苏,人们纷纷前往郊外享受自然风光,感受春天的气息,放松身心。
插柳戴柳

清明节正值杨柳抽绿之时,民间流行折柳枝玩耍或佩戴,甚至将其插在家门口,相信这样可以驱除疾病。
吃青团

青团是一种特色食品,使用名为“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榨汁后与糯米粉混合制成,是清明节期间的传统美食。
通过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习俗,清明节不仅承载了缅怀先人的情感,也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和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