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本书,杨松的这本书戛然而止在第31页。31岁的他,985毕业,国企工作,刚考上事业编,看似人生正当时,却在武汉一栋高楼的天台,选择了永别。
人们常说,设计师是用图纸勾勒梦想的人。杨松确实画得一手好图,在武汉中建三局设计总院干得风生水起,还拿了金点子二等奖。可谁能想到,这个能把图纸画得细致入微的年轻人,却在今年7月画上了自己生命的句号。
这事儿说来怪得很。杨松今年4月考上了贵州公务员,虽然第三名,却因为"怕影响工作,不想找公司开证明"主动放弃。到了7月,又考上了重庆事业编,正当家人以为他终于要"上岸"了,他又一反常态地放弃了考察期。这前后矛盾的选择背后,究竟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更让人费解的是,7月10日,杨松提出离职,公司没同意,反手就把他调去了新部门。接下来的三天没完没了的通宵加班,就像一根引线,点燃了压抑已久的情绪。7月13日傍晚6点20分,这位年仅31岁的设计师,在疲惫与绝望中选择了结束生命。
搁在以前,这种事儿可能就是叹息几声就过去了。可现在不一样了,杨松的哥哥杨泳拿出了一串时间表:4月考公务员,7月考事业编,两次都成功却都放弃,最后申请离职被拒,调岗加班,然后就发生了不幸。
这前后也就三个月的工夫,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怎么就急转直下了?他们怀疑,弟弟的死中建三局脱不了干系,向找公司要说法。
中建三局设计总院的态度更让人琢磨不透。记者打电话去问,不是说打错了就是直接挂断。这种反应,说实话,一点都不像一个大型国企的作风。就算是普通员工出了事,该有的说法总得有吧?
回望整个事件,有太多疑点等待解答。为什么一个前途光明的年轻人会在事业编制考试成功后突然放弃?那三天的通宵加班背后又发生了什么?公司为何在他提出离职后反常地将其调岗?
一个年轻设计师的离去,折射出的是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种种困境。996、职场压力、职业倦怠...这些词儿听着刺耳,可确实是不少人的日常。看似光鲜的大厂履历下,又有多少无言的压力和挣扎?高学历、好工作就真的能换来幸福人生吗?
杨松的故事还在发酵,但愿这不是一个徒留遗憾的结局。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要认真反思: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是不是忽略了太多人性的光芒?
我看见评论区有人说:"这孩子要是活着,现在应该正在重庆的哪个单位安安稳稳地上班吧。"这话说得让人心里一疼。有时候,人生的悲剧不在于没有选择,而在于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已经失去了回头的余地。
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杨松在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想法。但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别忘了给自己和身边人多一些关爱与理解。
工作固然重要,但生命的意义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职场成就。
大家对比有何看法,欢迎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