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一生清正廉洁,今年94岁,身体健朗

墨寒雪 2025-01-02 14:49:23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送心]

【前言】

她是新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一生清正廉洁,用智慧与担当书写了女性从政的传奇。

她是慈善事业的热心人,用善意与行动守护了无数弱势群体的希望;她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用笔墨记录下了时代的脉动。

如今,92岁高龄的她依然身体硬朗,注重慈善公益。

那么,她是谁?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小镇里的书香少女】

1930年,江西南昌县的三江古镇,一个普通的小户人家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万家添了一个女孩,父亲为她取名“绍芬”。

万绍芬的家庭并不富裕,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靠教书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虽然生活拮据,但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却从未懈怠。

从万绍芬三岁起,父亲便亲自教她识字,用一本《三字经》和一本发黄的《论语》启蒙,那个时候,农村的许多孩子还在泥巴地里追逐打闹,而她已经能一字一句背诵古文了。

然而清贫的生活让万绍芬的书本和文具成了家里的一笔“奢侈品”,为了省钱,父亲常年将旧报纸裁成小本,给万绍芬当练习册用。

尽管如此,她从未因为条件艰苦而抱怨,反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每当父亲带着她去镇上的私塾旁听,她都会端端正正地坐在角落里,仔细记下先生所讲的内容。

到了1948年,18岁的万绍芬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国立中正大学经济系,这所学校是当时江西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能进入这里读书的学生,都是当地人眼中的“天之骄子”。

进入大学后,她在校园里见到了许多同道之人,他们组成了一个秘密的地下组织:中共地下党,默默地为新中国的到来努力。

1949年4月,南昌迎来了全城的解放,那一天,万绍芬站在人群中,看着街上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激动。

解放的消息还未平息,她便与地下党小组的成员一起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师生情绪安抚、校区安全保障等任务纷纷摆在她的面前。

那时的万绍芬不过19岁,但她的冷静与组织能力让许多人都刮目相看,短短几个月后,她被推荐进入地方政府工作,从此开启了她从政的道路。

【十七年磨砺】

1949年南昌解放后,万绍芬正式进入地方政府工作,最初被安排在南昌团市委,她不过十九岁,却表现得比许多老干部还要成熟。

团市委的工作繁琐而复杂,从组织青年活动到落实政策执行,每一件事都需要耐心与细致,几年后,因工作出色,她被调任至南昌市共青团支部担任支部书记。

她常常深入基层,与工人、农民、学生打成一片,她对大家的问题总是仔细倾听,耐心记录,然后尽力想办法解决。

1957年,27岁的万绍芬主动向组织申请调往西北,扎根基层,当时,她被派到陕西咸阳的一家航空工业厂:国营514厂担任工厂团委书记。

刚到厂里时,她被安排住进了集体宿舍,与其他女工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为了尽快融入环境,她主动参与工厂的生产工作,与工人们一起在流水线上忙碌。

起初,有人对她有些抗拒,认为她只是“下来镀金的干部”,根本不了解工人的疾苦,但几个月后,大家的态度完全改变了。

她不仅跟工人们一起加班,还经常主动承担最累的活儿,帮年纪大的工人搬运材料,或替怀孕的女工顶班,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大家心服口服,渐渐有人开始亲切地喊她“万姐”。

十七年的时间里,她亲历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起步,也经历了十年特殊时期的风雨,那段时间,她被下放到更加艰苦的岗位,甚至一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但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她始终保持乐观,并坚持为工人们争取更多的权益。

1974年,组织终于调她回到江西,她被任命为江西省知青办处长,当时,知青返城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难题,大量返乡的知青面临就业无门的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面对如此棘手的局面,万绍芬没有选择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亲自走访了江西多个地市,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协商,为知青们争取工作岗位。

她在走访中发现,许多返城的知青因为家境困难,连坐车的钱都没有,只能步行几十公里回到城里。

万绍芬看到后,立刻向组织提出申请,增加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困难知青返城,这项措施得到了全省上下的一致好评,数以千计的知青因此得到及时的救助。

几年后,她的工作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认可,成为了全国解决知青问题的“江西模式”的重要推动者。

1970年代末的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她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带领江西迎来新发展?

【执掌江西】

1985年,江西迎来了中共省第八次党代会,这次会议上,55岁的万绍芬被选为江西省委书记,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担任这一职务的领导人。

当时的江西,老区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缓慢,全国各地的经济改革如火如荼,江西的步伐却稍显滞后。

她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深入江西各地调研,她亲自走访了农村和工厂,听取基层干部和百姓的意见。

在调研中,她发现江西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交通不畅,许多农村地区的农产品难以运出,工业城市的资源难以流通。

这一切都直接影响了江西的经济发展,万绍芬当即决定,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江西改革的重点突破口。

她主持成立了“老区建设委员会”,亲自担任主任,规划全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她的领导下,江西在短短三年时间里修建了2000多公里公路,其中许多是通往偏远农村的扶贫路。

同时,向吉铁路、九江外贸港口等重大工程相继启动,江西逐步打通了通往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大动脉,在她的推动下,江西的财政收入每年增长20%至30%。

1986年一天,万绍芬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女秘书递来一封“鸡毛信”,这封信是南昌手表厂600多名职工的联名呈情信,信封上插着三根鸡毛,象征着情况的紧急。

信中反映了厂里一名年轻学徒因盗窃罪被定为重大案件,面临死刑的判决,职工们认为他罪不至死,希望省委书记能够责成有关部门重新调查。

万绍芬看完信后,心情非常沉重,她立即指示秘书,将此案列为“特急事项”,并连夜安排相关部门重新调查取证。

第二天一早,她又亲自过问案件的进展,在她的监督下,案件得到了仔细复查,最终发现学徒的罪行并不符合死刑的标准,经过司法部门的改判,他被判有期徒刑。

这起案件不仅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也让江西的群众感受到了领导者的责任与关怀,许多人在后来回忆起这件事时,都称赞她是一位“有担当的好书记”。

万绍芬的三年主政岁月,她关注农村教育的普及,提出增加乡村教师编制的建议;她关心妇女儿童的权益,在江西省妇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保障机制;她还着手改善城市环境,推进供水、供电和公共交通的建设。

1988年,万绍芬调任北京,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随后成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那么,她离开后,又将如何在新的舞台继续书写她的传奇?

【不忘初心】

1988年,万绍芬被调往北京,她先是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随后又被任命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主要负责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事务。

在统战部工作期间,万绍芬负责协调港澳台事务,她需要与来自各方的人士沟通,有一次她接待了一位来自台湾的知名企业家,这位企业家对于大陆政策心存疑虑,态度冷淡。

万绍芬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意见,然后从政策、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向他详细说明国家的发展规划与两岸合作的可能性,她那种真诚的态度和对国家事务的深刻理解,最终打动了对方。

进入90年代后,万绍芬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她看到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继续学业,心中充满了牵挂,于是,她毅然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捐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她还组织了多次赈灾行动,每次灾害发生后,她都会第一时间带头捐款,并协调社会各界筹集物资。

除了直接参与公益事业,她还致力于推动社会慈善机制的发展,她曾担任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为建立更加透明、高效的公益体系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在她的推动下,江西多个乡村建起了学校、图书馆、科技馆等设施,为无数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万绍芬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她的作品大多围绕国家与人民,文字中充满了对家乡、对土地的深厚情感。

例如,她的散文集《秋水天长》就记录了她对江西的深情回忆与她从政岁月中的点滴感悟。

她以文字为桥梁,让更多人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让她的政治理念以一种柔和的方式传播开来。

不仅如此,她还担任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冰心文化研究会顾问,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如今,已是94岁高龄的万绍芬,政治生涯虽已画上句号,但她的社会影响力却从未停止。

【结语】

她用一生的实践证明,女性的力量可以改变社会;她用无私的奉献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为民服务;她用文学与公益延续了她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从小镇到省城,从省城到全国,她的一生如涓涓细流汇入时代的洪流,每一步都不平凡,每一步都让我们感到敬佩,这位“女书记”,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开拓者与奉献者。

万绍芬的传奇旅程到这里告一段落,但她留下的精神与行动,仍然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启发着每一个为梦想努力的人。

【参考信源】

澎湃新闻 2021-04-15 《百年党史巾帼红 | 万绍芬:新中国史上首位女省委书记》

0 阅读:22

墨寒雪

简介: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