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今世界格局极度紧张,多个国家已经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
这里面最让人揪心的就是巴以冲突,因为以色列军队在巴勒斯坦纯粹是为了屠杀。
巴以为什么会打起来?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并非近两年才有的,以色列建国前,他们并不属于那片土地。
那里本是阿拉伯人聚居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促使大量犹太人移民到了这里,土地争端由此产生。
以色列建国后,开启了他们的侵略之路,通过多次中东战争占领大片巴勒斯坦及周边阿拉伯国家土地。
其中包括享誉世界的耶路撒冷,面对以色列的侵略,巴勒斯坦始终不让步,都把其称为自己的首都。
耶路撒冷还是世界三大宗教圣地之一,成了两国的必争之地,冲突因此而生。
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在意识形态上差异巨大,加上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为其提供军事援助,使得巴以冲突不断升级。
由于军事实力的巨大悬殊,巴勒斯坦加沙地区沦为了人间炼狱,无数平民被飞弹炸死,医疗系统已经彻底瘫痪。
但从种种迹象表明,以色列发动此次战争,并非只为了夺取土地,而是携带了极端的民族主义。
在加沙地带中部,有一条连接南北的狭长地带,叫内察里姆走廊,如今它被称为“尸体线”。
据以色列《国土报》报道,以军在此地的行径已经天理难容,只要有巴勒斯坦人有意或无意靠近该区域,就会被屠杀。
不管是老人、妇女还是儿童,只要靠近,无论任何原因直接射杀。
以军士兵像丧失了人性的机器,肆意地扣动扳机,大量无辜的平民百姓因此倒在血泊之中。
巴勒斯坦人的尸体被以军无情地丢弃在原地,任由野狗在街头巷尾啃食,生活在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估计很难想象到这种画面。
以军为了夺取这片区域,清空了这里的巴勒斯坦居民,然后拆除了当地的房屋,让数万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
以军高层还为自己的屠杀行为冠以正义的标签,声称杀死的都是哈马斯成员。
然而事实是他们在杀之前根本不会询问死者的身份,单方面的将其定义为哈马斯恐怖分子。
在某次被以军打死的200多人里,经过仔细甄别后,竟然只有10人真的是哈马斯成员,其余全都是平民。
如此高的误杀率,足以证明以军的行为根本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极端的种族屠杀。
以军士兵透露,如果以军的99师杀了150人,下一个师就会比他们多杀50人。
他们把巴勒斯坦人的生命当作了可以炫耀的战绩,这种行为简直是对人类文明和道德底线的践踏。
但也并非所有的以色列军人都是如此的残暴不仁,有些士兵如今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困境。
有士兵坦言,以色列军队明明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有道德准则的军队,然而这一年来却一直让我们做着视生命如草芥的事。
他们表示若被召回加沙,自己是不愿再回去的。
除了士兵以外,还有军官也向《国士报》透露了以军的罪行,称以军指挥官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权利”。
以军252师的某位士兵开口称:他们曾对一个16岁少年连续射击两分钟,即便少年已经死去都没有停火,直到把尸体打得血肉模糊。
而几个小时后,只是得到了轻飘飘的一句:“他并不是哈马斯成员,只是一个平民”。
252师的师长耶胡达·瓦赫称:军队还能随时调整“军事禁区”,然后下令杀死所有处在或靠近“军事禁区”的人。
这对于巴勒斯坦人民来说,就意味着上一秒还在生活的安全区,转瞬就变成了以色列军队下令轰炸的地带。
面对越来越多的以军士兵站出来发声,以色列国防军却矢口否认,声称所有在加沙的活动,包括“尸体线”行动,都是合理合法的。
以色列人为何有如此违背人道主义的思想,这得说说他们是怎样形成现在这种变态思想的。
以色列极端的意识形态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被多次大规模屠杀,主要集中在中世纪欧洲,和二战时期。
二战期间希特勒领导的纳粹,甚至屠杀了600万犹太人,差点让犹太人就此灭绝。
在长期的流散和遭受迫害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强烈的自我保护和民族凝聚意识。
这本身是值得人同情的,但在以色列建国后,这种意识在部分人心中扭曲成了犹太民族至上的极端观念。
他们经常会在犯下恶行之后,拿犹太人曾经被屠杀的历史来挡枪,这招屡试不爽。
建国后,他们开始以所谓的“上帝选民”自居,认为巴勒斯坦地区是上帝赐予犹太人的,对居住在此地的阿拉伯人产生了排斥心理。
在他们的强盗逻辑里,巴勒斯坦人的反抗被视为恐怖主义,而以色列的军事占领和扩张则是为了保障自身安全。
他们压根不认为巴勒斯坦人同样拥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和建国的权利,对巴勒斯坦平民的生命肆意践踏。
以色列能这么残暴,美国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美国出于自身在中东的地缘政治利益和国内犹太势力的影响,长期为以色列提供巨额军事援助、政治支持和外交庇护。
还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动用一票否决权,阻止对以色列不利的决议通过,使得以色列在实施暴行时不用担心国际社会的制裁。
种种偏袒让以色列有恃无恐,极端的种族主义从未得到过惩罚,因此越来越极端。
以色列和美国的部分政客,他们的恶行总有一天会被历史审判,当美国无法再给以色列提供庇护的时候,就是这种极端主义的末日。
参考信源:2024-11-21 金羊网——安理会加沙停火决议再遭美国一票否决,中方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