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丹这片饱受极端气候摧残的土地上,40多度的酷热曾迫使所有学校关闭,连年的洪水淹没了近半国土,雨季的到来更是让交通陷入瘫痪,与外界联系中断。
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建大坝,甚至试图“驯服”世界上最长的尼罗河,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美国和日本对此直言不讳: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就在他们话音刚落之际,中国却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挑战。
美日两国冷眼旁观,等待着看笑话,然而,几年后,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苏丹拥有着188.2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国土,然而,这片土地上的气候条件却极为严苛。
这里大部分地区年均降雨量竟然不足100毫米,旱灾如同鬼魅般频繁侵袭,大地干裂,庄稼渴盼甘霖。

但在苏丹有个尼罗河重要的支流,而靠近尼罗河的地方,却经常遭受洪水的侵蚀。
频繁的自然灾害,使得苏丹的农业遭受重创,粮食产量锐减,农民们望着荒芜的田野,满脸愁容。
许多怀揣梦想、试图在这片土地上创业打拼的有志之士,也纷纷折戟沉沙,即便有着满腔热血与绝妙创意,最终也只能无奈面对失败的结局。

甚至一些远道而来、经验丰富的国外创业者,踏入苏丹后,也被这复杂恶劣的环境困住手脚,无功而返。
各行各业的萎靡不振,直接导致苏丹的经济水平如自由落体般急速下滑,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境内电力极度短缺,民众的日常生活陷入黑暗与不便之中。

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用电需求,人们只能依赖那些噪音轰鸣、黑烟滚滚,还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的柴油发电机。
苏丹的领导人望着这片土地和受苦的人民,心急如焚,一直在探寻改变困境的良方。
当了解到修建大坝或许能够驯服尼罗河的汹涌洪水,化水害为水利,利用水能发电,点亮国家发展的希望之光时,一个宏伟的想法应运而生。

于是,在2003年,苏丹领导人果敢决策,计划建设一座长9.7公里的超级大坝,这座大坝一旦建成,将截断尼罗河,抬高水位,形成能够调节水量、储存能量的大型水库。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至极。

尼罗河水情复杂,深浅不一,流速缓慢,要实现理想的蓄水效果,非得建造一个长达9000米的超长大坝不可。
而且,周边尽是高温炙烤的沙漠,基础设施近乎于零,物资运输简直难如登天。
面对如此棘手的难题,苏丹方面无奈之下,决定面向国际招标,美日等国听闻消息后,先后派遣专业团队实地考察。

美国考察一番后,给出了令人咋舌的20年工期预估,言下之意,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日本团队更是直接摇头放弃,打了退堂鼓。
就在众人都认为大坝建设无望之时,中国挺身而出,派人深入实地细致勘察,最终成为唯一愿意接手这“不可能任务”的国家,并且承诺7年内定让大坝屹立在尼罗河之上。

当中国毅然承接下这个在他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项目后,国际上一片哗然,美日等国更是抱着看笑话的心态,冷眼旁观,笃定中国定会在这复杂艰巨的工程面前败下阵来。
然而,中国建设者们却丝毫未将这些质疑放在心上,他们背上行囊,跨越千山万水,第一时间奔赴苏丹的尼罗河之畔。

工地上,温度常常超过50摄氏度,烈日炙烤着每一寸土地,工人们汗如雨下,中暑和脱水成为常见问题。
更糟糕的是,这种高温严重影响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凝固速度过快导致裂缝频现。
面对这一困境,工程团队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特制的大型降温设备被运到现场,巨大的遮阳棚拔地而起,喷洒冷水雾的系统也投入使用。

这些措施立竿见影,工作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混凝土问题仍然棘手,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技术团队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

他们调整了混凝土配合比,加入缓凝剂来延长初凝时间,这一创新确保了大坝根基的稳固性,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然而,困难远不止于此。苏丹的交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道路崎岖泥泞。

大型设备和建筑材料的运输成了一大难题,常常有卡车陷在半路动弹不得,这不仅延误了工期,还增加了成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程团队采取了更加激进的措施,他们调来了几台大型工程机械,开始拓宽和加固通往工地的道路。
同时,与苏丹政府展开合作,共同优化运输路线,协调各方资源。

尽管如此,物资运输的压力依然巨大,灵机一动,团队提出了"分段接力运输"的方案。
他们将整个运输路线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都配备专门的运输队伍,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确保了物资能够按时抵达工地。
随着工程的推进,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语言沟通和文化差异。

中国工程师们与苏丹工人之间语言不通,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常常因为工作习惯和理念不同而产生摩擦,这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时常引发误解和冲突。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项目管理层迅速采取行动,他们组织了一系列语言培训课程,鼓励中国员工学习阿拉伯语日常用语,同时,聘请了当地的翻译,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为了增进双方的理解,定期组织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了工地上的一项传统,中国员工学习苏丹的传统舞蹈,苏丹工人则对中国的功夫表现出浓厚兴趣。
渐渐地,工地上的氛围变得融洽起来,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
就这样,在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麦洛维大坝的建设稳步推进。
令人惊讶的是,原本承诺的7年工期,仅用了5年半就完成了,这远远超出了国际上10-20年的预估时间。

大坝建成后,横卧在尼罗河上,壮观异常,它不仅解决了苏丹的电力短缺问题,首都喀土穆的用电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更难能可贵的是,借鉴三峡大坝的经验,他们成功地确保了下游生态与居民生活不受影响。

麦洛维大坝宛如一座丰碑,它的建成彻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能力的质疑。
曾经那些等着看笑话的美日等国,此刻只能瞠目结舌,哑口无言,这座大坝不仅是苏丹发展的新引擎,更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动实践范例。

通过这一项目,众多国家真切领略到了中国“一带一路”的魅力与实力,非洲大地一片沸腾,各国纷纷看到中国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诚意,对中国的信任与日俱增。
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主动向中国递出橄榄枝,申请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就连亚洲、欧洲的一些国家也被深深吸引,相继表达合作意向。

然而,即便处于世界瞩目的焦点,被多国热情簇拥,中国依旧坚守初心,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毫不动摇,持续将重心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为各国发展添砖加瓦。
这份执着与担当,如同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国际合作的舞台,大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让世界看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风采,也让“中国建造”“中国方案”成为各国发展可信赖的选择。
参考文献新华社——2006-01-21《中国承建尼罗河上的第二条大坝》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2019-02-13《三峡集团承建的三座大坝项目集体亮相苏丹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