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俚语看似朴实无华,其实都是经历了太多人情世故沉淀下来的经验之谈。
年轻人血气方刚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殊不知,老一辈人也曾年轻过,也曾面对过同样的事态,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积累的经验,很多时候确实更有远见。
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深知民间疾苦。
后来通过一系列的机遇和南征北战,终于开辟了中国最后一个汉族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征战了一辈子的朱元璋在临终之际曾给子孙留下一本《皇明祖训》,其中他标注15个地区,留下“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的告诫。
目的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不要再兴师动众,穷兵黩武,要与民休息,不要把大明将士的热血挥洒在没有必要的地方。
谁承想明成祖朱棣竟不听祖训,举全国之力把其中一个地区彻底占领,收复成明朝的一个郡县,深为后世之人诟病,此地是哪里呢?
安南,为当今越南的古称,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唐高宗永徽六年。
唐朝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原交州都督府改为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管之一,是唐朝六个重要的都护府之一,管辖交州地区和唐朝南部边疆地区。
但实际上安南早在公元前三世纪的秦朝就已经成为中国领土,直至五代十国时期,吴权政权裂土割据安南,此后长期以中原王朝附属国身份存在。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安南国内部分裂,世族大姓为了争夺权力战乱不止。
而此时中原地区也刚刚平定,明王朝在北面和西面都还有虎视眈眈的强敌,随时在等待着一个趁明王朝根基不稳攻城略地占便宜的机会。
除此之外,中原地区经过元朝末期的大混战,民生凋零、军队疲惫不堪,在此背景之下,明太祖朱元璋选择暂不出兵安南,休养生息,修长城以御外敌。
明太祖同时留下祖训,将安南列为不可轻易出兵的地区,并写明,安南国小,人口不多,就算打下了他的土地,税收甚至不能供给在当地驻扎的军队。
再加上,穷乡僻壤出刁民,安南国民众多非汉族,其民族文化错综复杂,语言文字各自自成一体,很难真正的用汉族文化同化他们,更不要说让他们老老实实听从明王朝的号令。
因此,这样的地方最好的情况就是让他一直保持混乱,使安南国内各方势力互相制衡,相互制约,反而比收复更有好处。
到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安南国内部各方势力仍然互相攻伐,其民众苦不堪言。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安南国一千二百多名有学识的老者联名向明成祖上疏,称原安南王室陈氏在连年战乱中绝嗣,王室子孙被新掌权的黎姓大族赶尽杀绝,全安南国内竟找不到一个陈姓后人。
黎姓家族宣布安南国独立,可民众却对其忌惮不已,纷纷要求回归中原王朝。
明成祖朱棣接手明王朝这艘大船后,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修《永乐大典》,击退瓦剌,收复失地,他想在文治、武功各个方面都超越自己的父亲。
收到安南国一千二百余人联名上书后,明成祖也觉得安南国刚刚独立,根基不稳。其文化、节日等习俗受中原王朝影响颇深,许多节日甚至和汉族一致。
遂决定顺应天意,帮助安南国民众完成回归祖国怀抱的愿望。
安南国距离中原地区路途遥远,军队的各类消耗大的难以想象,成祖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收复了安南。
“改安南为交趾,设三司,十五府,分辖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一县。又设太原等五州,直隶布政司,分辖二十九县。陈氏诸王被弑者咸予赠谥,建祠治冢。交趾东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安抚人民三百一十二万,蛮人二百八万七千五百,从此安南收复。”
这就是明成祖最为人诟病的“郡县安南”。
后世人多评价明成祖朱棣此举是违背祖训,大逆不道,仅凭个人喜好便劳军伤民,举全国之力收复一片不能自足的土地,十分草率。
诚然,如果明成祖只是单纯的为了开疆拓土炫耀武力而兴师动众,那的确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但笔者认为,明成祖“郡县安南”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后才做出的决定,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
永乐年间还发生了一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郑和下西洋。
郑和率领着明王朝的强大舰队远下西洋,与西洋诸国建立了良好关系,确立了朝贡体系,促进了西洋诸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这时候安南国地处的中南半岛就有了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
安南国位于中国本土和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如果明王朝能够全面占领安南,明王朝就可以将整个中南半岛当作经络广阔西洋的跳板,与海上的郑和船队遥相呼应。
既可以节制中南半岛上的暹罗、真腊等小国,又可以圆孔苏门答腊、爪哇等西洋诸国。
虽然郑和的船队不能长期驻扎在海上,但中南半岛上的明军却可以实现常年驻守,主要占领安南地区并驻军在此,整个南海都将被明王朝纳入囊中。
成祖曰:“安南黎贼悉己就擒,南海之地廓然肃洁。”
这才是“郡县安南”真正的意义。
事实上,在明王朝占领安南后,确实把安南地区变成了一个与东南亚诸国及西欧国家海上往来通商的主要根据地,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由此而来。
此外,明王朝对安南统治大大提升了中原王朝在南海的影响力,同时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保障。
除此之外,明成祖朱棣还让所有东南亚及南海诸国看到了,安南国作为一个附属国,明目张胆的挑战宗主国是什么下场。
不仅叛乱的世族大姓被尽数诛杀,土地也被明王朝纳入直接管辖,这对东南亚众附属国也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警示各国王室,老老实实的向明王朝俯首称臣。
后来成祖在位期间,一些不安分的藩属国有了安南的前车之鉴,也不敢太过放肆,“郡县安南”的震慑作用十分显著。
综合来看,“郑和下西洋”和“郡县安南”都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发起的,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大事。
“郑和下西洋”广为人传诵,意义深远,被后世誉为震惊世界的壮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但“郡县安南”的评价却截然相反,被认为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的重大失误,是违背祖训,劳民伤财,仅为满足文治武功、虚荣心的不负责任之举。
笔者认为“郑和下西洋”和“郡县安南”这两件事不应分开,要综合考量这两件事带来的影响。
单独来看“郑和下西洋”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大提升了明王朝在西洋诸国的影响力和地位,而“郡县安南”只是短暂收复了一块不安分的土地,后续明王朝为了维护其稳定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但如果把两件事联系起来就会发现,“郡县安南”的战略意义十分深远。
反观当今社会,美国于1961年发动越南战争,在越南南部扶持傀儡政权,提供军事援助,并派出军队入侵越南,攻击越南国内民族解放武装力量。
后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多个亲美国家为辅的多国入侵大规模局部战争。进入越南的美军军队最多达到54万人。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军事目的同样是为了军事化中南半岛,与海上的太平洋舰队互为依仗,对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进行海上、陆上全面封锁,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不过最终,美国花费超过2000亿美元,伤亡近三十万人,投入使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其侵略意图仍然被粉碎。
在新时代的今天,实力今非昔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样不惧任何挑战,所有侵略者都将被粉碎。
明成祖朱棣对于安南国的军事行动看似得不偿失,实则是为郑和下西洋这一海上项目做呼应,同时威慑西洋诸国,进一步扩大明王朝在南海的影响力。
这一雄才大略的决定就算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不能预料,后来明宣宗朱瞻基实施战略收缩,撤交趾布政使司,使安南国彻底独立。
明王朝在南海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同时海上军事力量因为得不到有力支援也大幅削弱,这一变化让明宣宗也始料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