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指挥的第四野战军(包括其前身东北野战军、东北民主联军、东北人民自治军)可谓战将如云、战功赫赫,但如果要说到林彪麾下哪位战将名头最响、战绩最佳,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一个名字——韩先楚。
这个被国民党称为“旋风司令”的将领,从黄麻起义到海南解放,跨越三个历史时期未尝一败。
当同时代名将都留有遗憾战役时,他为何能创造全胜神话?
1913年生于湖北红安的韩先楚,14岁便扛起竹篾刀讨生活。
1930年加入孝感游击队时,这个篾匠出身的青年或许不会想到,他将在独树镇战役中一战封神。
1934年深冬,红25军遭遇国民党重兵伏击,寒雨中战士们饥寒交迫,枪栓冻得拉不开。韩先楚抽出通讯员的砍刀,带着党员先锋队发起白刃冲锋,硬生生撕开包围圈。
此战后,政委吴焕先感叹:“唯楚有材,先楚为例!”
在冀南抗日战场,他更以五次白刃战击溃日军闻名。面对以拼刺见长的日军,他独创“三三制”近战战术:三人一组呈三角站位,一人佯攻两人包抄。
这种战法让日军惊呼“八路刺刀会转弯”,韩部成为华北战场少数敢与日军拼刺刀并全胜的部队。
1946年新开岭战役,面对国民党精锐25师,纵队司令胡奇才决定撤退。时任副司令的韩先楚拍案而起:“现在撤,烈士的血就白流了!”他连夜调整部署,将全纵队火炮集中轰击一点,最终全歼号称“千里驹”的25师,创东北战场首歼整师纪录。林彪收到捷报后,破例将战例编入《战术手册》。
1947年四保临江战役,他与三纵司令曾克林产生战略分歧。韩先楚力主“打蛇七寸”,先歼敌精锐89师。当两种方案上报东野总部,林彪深夜回电:“按韩案执行,并由韩统一指挥。”此役他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歼敌8000,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哀叹:“旋风所至,片甲不留。”
1950年3月的雷州半岛,韩先楚与中央的渡海电报激烈交锋。面对“暂缓进攻”的指令,他扣下电报坚持备战:“等六月南风起,木船怎么过海峡?”
4月16日,他亲率40军主力强渡琼州海峡。当先锋船队遭遇国民党军舰时,他命令用沙包筑起“土炮台”,木船上架起山炮还击。
5月1日海南全境解放,两个月后朝鲜战争爆发,美军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
历史学者后来测算:若韩先楚晚两个月行动,海南或将成第二个台湾。毛泽东听闻捷报后罕见致电:“先楚同志,你为共和国保住了一个太阳!”
东北战场,国民党参谋总长陈诚在日记里写道:“韩部行踪如魅,今日占鞍山,明晨现营口,真旋风也。”
接任的卫立煌更直言:“与其说败给林彪,不如说败给韩先楚。”
最戏剧性的是海南战役,薛岳在五公祠指挥部收到韩部登陆消息时,竟误判为小股骚扰:“韩旋风再快,还能飞过海峡?”
被俘的国民党兵团司令范汉杰曾问:“贵军是否有专门研究韩战术的教材?”当得知全靠实战总结时,他苦笑:“难怪我们总慢半拍——这是把战争刻进骨子里的人。”
韩先楚的警卫员回忆,将军有三大战场习惯:战前必看三个方向的地图(敌我态势、地形剖面、后勤路线);战中必带三件物品(望远镜、指北针、作战日记);战后必做三件事(总结战术、探望伤员、清点缴获)。
这种严谨,让他在朝鲜战场面对美军时,创造出“夜间穿插+近战歼敌”的经典战术,被西点军校列为研究案例。
1986年病危之际,他拒绝插胃管:“不要搞旧人道主义,让我体面走。”许世友闻讯后含泪说:“这才是真正的战将,生死都要掌握主动权。”
从篾匠到上将,从大别山到汉江畔,他用62场完胜诠释了何谓“不败战将”。
《韩先楚传》(解放军出版社)《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海南岛战役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开国上将风云录》(党史研究出版社)《抗美援朝战争史》(国防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红二十五军长征记》(湖北人民出版社)《四野名将录》(辽宁人民出版社)
在自媒体里韩比元帅都牛逼
韩先楚是毛主席最赏识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