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太空的历程是一部充满挑战和突破的壮丽史诗,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探索太空的脚步,古代人类通过肉眼观测星空,比如说中国古代绘制星图,记录天文现象,古希腊人提出地心说等宇宙模型,同时其它国家都有关于太空的神话传说,这反映了人类对太空的好奇和想象,到了16世纪的时候,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在17世纪的时候,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开启了用望远镜观测太空的时代,并且发现了木星的卫星等天文现象,为现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初的时候,科学家开始研究火箭。1926年,戈达德成功发射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为太空探索提供了动力基础,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探索时代。
太空环境和地球环境有明显的差别,在重力方面,地球有明显的重力,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能使物体稳定地落在地面上,让人类和各种生物可以在地面正常行走、生活,物体也遵循常见的力学规律。太空处于微重力或者失重状态,物体几乎不受重力的影响,会漂浮在空中,宇航员在航天器内可以自由的漂浮移动,各种物理现象和在地球上有很大的不同。在温度方面,地球上的温度受到季节、大气环流等多个因素影响,有明显的温差,而太空环境温度差异极大,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能够达到100摄氏度以上,在背阴处,温度会迅速下降到零下100摄氏度以下,这种极端环境下,对航天器和宇航服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白天能够看到太阳,夜晚能够看到月亮和星星,视野范围受到大气和地形等因素的限制,在太空中,由于没有大气散射光线,天空是黑色的,星星不会闪烁,能够看到更清晰、明亮的星空,还能够看到地球等行星美丽的全貌以及壮观的星系等,由于地球和太空的环境差异巨大,所以宇航服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宇航服作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命守护者,其设计非常精巧,功能非常全面,都是为了确保宇航员在极端太空环境下的安全,首先宇航服为宇航员提供了必要的生命支持,它不仅仅能够提供氧气,还能够维持宇航员体内温度和压力,从而对抗太空中的极端温差和真空环境。
而且宇航服的材料选择非常讲究,往往融合了众多创新科技,比如说一些宇航服采用特殊的纳米材料制成,这些材料不仅仅具备高强度、高耐磨性,还能够抵抗宇宙射线的侵袭,太空是真空环境,人体血液等体液在无外界压力平衡时会沸腾气化,宇航服能够提供和地球表面相似的气压,一般为40千帕左右,确保宇航员身体机能正常,防止体液沸腾和血管破裂等情况。太空温差太大,宇航服有良好的温度调节系统,使得宇航员体感温度保持在大约21摄氏度左右,宇航服配备生命保障系统,能提供纯净氧气供宇航员呼吸,通常以高压氧气罐形式储存氧气。同时,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等方式去除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如利用氢氧化锂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锂和水,保证呼吸环境的适宜。
宇航服装有通信设备,使宇航员与队友、地面控制中心能实时沟通。同时,在关节等部位采用特殊设计和材料,如波纹管状结构,保证宇航员肢体活动灵活,可完成各种太空作业任务。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不幸牺牲,他的尸体在宇航服内会经历一系列独特的变化,这些变化即受到太空环境的影响,也受到了宇航服内部特殊条件的制约,首先太空温度极低,但是宇航服的设计能够保持其内部的温度相对稳定,这意味着在宇航服的保护下,尸体的温度不会立即下降到太空的极端低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尸体的温度还是会逐渐下降,但这一过程相对缓慢。其次虽然太空中没有氧气和水分,但是宇航服的内部,由于密封性良好,仍会保留一定量的氧气和水分。
这为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不过由于太空中缺乏新鲜空气和正常的环境,这种腐烂过程并不会像地球上那样明显和迅速。如果说尸体在太空中漂浮的时间足够长,那么宇航服也会慢慢破损,太阳释放出的强大能量就会直接对尸体产生影响,在阳光的照射下,尸体也会受到太阳喷出的各种粒子的冲击,使其逐渐分解为更小的分子和碎片,最终这些分子和碎片可能会在太空中飘散,和宇宙尘埃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团难以辨认的尘埃团。由于太空的微重力和真空环境,遗体将会在太空中做无动力的匀速直线运动,围绕地球或者其他天体旋转,成为太空垃圾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其它天体或者物体的碰撞,遗体可能会在太空中长期漂浮。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太空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尸体的分解过程可能和地球上并不相同,因此,我们对太空中尸体最终的归属理解还是有限的,需要更多科学研究和观测数据。在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宇航员永远的留在了太空中,在上世纪70年代,也是在苏联航空飞船里,发生了唯一一次宇航员在太空牺牲的事件,在三名宇航员准备返回地球时,返回舱的通气阀门意外打开,导致舱内变成了类似太空的真空环境,由于舱内空间非常狭小,宇航员们不能穿宇航服,仅仅40秒的时间,三维英雄永远留在了太空中。这三名宇航员乘坐的航空飞船是“联盟11号”,而他们在牺牲之前成功驾驶飞船与世界上第一座太空空间站“礼炮一号”完成对接,帮助苏联又获得了新的太空第一。
在1971年6月29日下午9时,三名宇航员离开礼炮1号准备返回地球时,悲剧也敲响了警钟。随着飞船按程序启动制动火箭,在再入大气层前,返回舱和轨道舱准备分离。此时“联盟11号”所处的高度为168千米。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意外发生了。本应先后引爆的爆炸螺栓同时引爆了,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在短短30秒钟之内,轨道舱内的空气全部丢失了。后续调查发现,宇航员之一的Patsayev意识到了这个情况,第一时间把自己从座位上解开,并试图把真空管的进口堵上。人在真空环境下的自救时间约为9-11秒,但是真空管的进口位于座椅的下方,至少需要60秒左右的时间手动去寻找位置,进行堵塞。一代“联盟”舱的空间设计非常狭小,宇航员们无法离开座位,为了“挤”三名宇航员,所以他们都没有穿宇航服。
最终三名宇航员暴露在真空中,在经过极度痛苦的40秒后,飞行数据记录器中的生物传感器显示宇航员已经死亡。除了这三名宇航员之外,还有唯一一个葬在月球上面的人类,他就是美国科学家尤金.舒梅克,他于1928年4月28日出生于美国加州,是20世纪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也是行星科学这门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他小时候,就对月球、太空、岩石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为了追求梦想,他在1944年的时候成功考入了加州理工学院,并且不断深造,直至博士毕业,在他博士求学期间,加入了巴林杰陨石坑的重要研究,并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重要成果,推动了人类对陨石撞击形成陨石坑的认知。
尤金与妻子卡罗琳共同发现了许多彗星,包括著名的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该彗星在1994年撞击木星,这是人类首次直接观测到的太阳系内天体间的撞击事件。尽管舒梅克本人因健康原因未能成为宇航员,但他的工作深刻影响了太空探索,特别是对月球的研究。他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做出重要贡献,并且设计了许多月球科研任务。舒梅克一生的梦想就是能够亲自登陆月球,进行实地考察,但是因为他患有阿狄森氏病,无法成为宇航员,这个疾病使得他失去了登月的梦想,为了弥补他生前的遗憾,在他去世后,为了永远纪念他对天文学和行星科学的巨大贡献,一小部分他的骨灰由NASA的月球勘探者号探测器携带,于1998年7月31日被撒在了月球表面,使他成为了迄今为止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被安葬在月球上的人类。
说到舒梅克就不得不提克莱德·威廉·汤博,在1930年的时候,美国天文学家克莱门特.林德巴赫通过对冥王星的观测确立了冥王星的存在,而冥王星真正的发现者其实是美国天文学家汤博,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文学家,他喜欢研究天文学的内容,但是由于家庭贫寒没有读书的机会,所以他靠自学考上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学。在1947年的时候,汤博来到洛杉矶天文台担任助理,而在此时他接触到了摄影天文学,由于当时的科研条件有限,摄影天文学往往需要通过两张照片来对比行星的运动,而这种方式只能够观测行星的角度和速度,而不能观测行星的距离,汤博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行星摄影法发扬光大。
在1950年的时候,汤博通过行星摄影的方式,发现了冥王星,这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个发现让人类对太阳系的边界和构成有了新的认知,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为后续的太阳系探索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汤博死后,美国宇航局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在2006年的发射“新视野号”探测器的时候,决定将他的部分骨灰搭载上面,经过9年漫长的飞行,新视野号于2015年飞过冥王星,汤博的骨灰也随之抵达了他年轻时发现的那个遥远的世界。这种方式让他“亲临”冥王星,也是对他探索精神的崇高致敬,同时象征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这些航天英雄的牺牲让人类看到了探索太空的艰难,更激发了人类探索的热情和勇气。
他们成为勇敢的坚持和象征,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学和航天事业,追求更高的目标,他们的牺牲也是航天历史的重要部分,让我们铭记为太空事业付出生命的英雄,珍惜探索成果,传承探索精神,小编认为,探索宇宙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宇宙浩瀚无穷,在宇宙中一定隐藏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奥秘,这些奥秘都需要人类一步一步的探索和揭秘,虽然现在人类还无法解开宇宙中全部的奥秘,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命,人类的科技在不断地进步,只要人类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解开宇宙中更多的奥秘,希望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