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春节,相对来说,要比往常要人少和安静一些,尤其是大年初一那天,空旷又干净的街道,在高楼大厦和老建筑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的舒服。

如果喜欢这样氛围、也计划到上海玩的朋友,不妨选择在这段时间安排一次City Walk,遇上有暖阳微风的日子,那就更完美了。
上海外滩,是一个体验上海历史与现代交融风情的绝佳地方。如果你刚好在外滩休闲漫步,建议你路过滇池路的时候,细细品味这段,不到300米长,却对旧上海金融界,有着巨大影响的小马路。

滇池路原名“仁记路”,源自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仁记洋行大楼。修筑于1899年,1943年时改名为现在的滇池路。
它是老上海著名的金融区的一部分,不仅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也见证了上海一段金融发展史。

在民国时期,中国银行、中央信托局、荷兰银行、古孟洋行、上海国民银行、中孚银行、上海工业银行等都在此处设立了营业机构,有“中国华尔街”之称。

滇池路上有几栋英国安妮女王时代的风格建筑群,亮眼的清水红砖外立面,细腻的砖雕和装饰纹样。与狄更斯笔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街景极为相似,在这里拍照很是出片,雨天的时候走过,更是有种清冷阴郁的美。

PS:英国安妮女王风格的建筑,是将新古典主义中的希腊、罗马、哥特、巴洛克等各种元素融于建筑中,外形精美繁复,较多的使用红色清水砖墙,极具设计感,是维多利亚时代末期建筑集大成者。

滇池路22号—中国银行大楼。在中山东一路转角处的滇池路上,坐落着中国银行大楼,这是国民党执政时期四大官办银行之一,主要从事国际汇兑业务的银行。

滇池路100号—110号,仁记洋行大楼。这是一座具有典型安妮女王时期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大楼。这座大楼建成于1908年,高3层,转角处为4层。建筑平面为三角形,沿街转角处塔楼为立面构图中心,因地制宜地将建筑平面撑足,以充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

仁记洋行是上海开埠初期开办的洋行,是早期来华的英国皇家四大行之一。仁记洋行早在1950年就已经关门,之后底楼仍为商用,楼上则改为了民居。

这里开了一家时间很长的东海咖啡馆,是老上海人聚集比较多的一个场所,它见证了仁记洋行到72 家房客的百年变迁。

据说,这里是80年代上海最时髦的约会地点,很多当年的上海年轻人的第一杯咖啡,就是在这里喝到的。这里不仅能喝到咖啡,也能吃到西餐。这里的罗宋汤,炸猪排,柠檬派等,都是东海咖啡馆独有的味道。排名第一的“罗宋汤”,是装在马克杯里的,非常的特别。

滇池路120号—英商业广地产有限公司大楼。原为英商业广地产有限公司大楼。其建于1908年,是一栋四层砖木结构大楼,为英国安妮女王时代建筑风格。

其外部墙面采用了清水红砖,砖工细腻。门窗洞口的进深较大。而南入口门洞采用的是砖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的古代砖石结构砌法式样。

大楼在交付使用三年后便被出售,后来底层成为了商铺,上面三层则变为了民居。1934年,郎静山、胡君磊、刘旭沧、邵卧云等发起成立上海摄影学会,在1935年至1937年间,曾举办过三次展览,会址就设在居住在这幢楼内的胡君磊家中。
滇池路81~85号—曼哈顿外滩商务酒店。欧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其底层采用了爱奥尼柱式装饰,二层则是多立克柱式装饰。原先的国民银行就设在此,解放后则成为了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局的办公场所,直到21世纪初才改为普通商用。

滇池路97~103号—中孚银行大楼。其建筑风格为折衷主义,8根爱奥尼克柱非常的显眼。中孚银行是在天津创办的私立商业银行,1916年11月在上海仁记路开设分行,孙仲立任总经理。中孚银行有过最初的十年辉煌,在各地银行的作用下又开设了一系列面粉厂,尤其在上海和武汉各以60万元建立的中孚大厦,轰动一时,在金融界颇有声誉。

1938年今淮海中路上复旦大学被法租界勒令停学,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几经周折,最后借用了该楼的3楼坚持办学了一学期。

从中山东一路踏入滇池路,当几栋略显寂寥却透着峥嵘的建筑,渐渐进入你的视线时,触摸着这些有了年轮痕迹的墙面,老上海的百年沧桑一下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