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剧”几大专业男演员,剧火了人糊了,他们的没落该怪谁?

平灵娱乐趣事 2024-11-27 10:06:42

你记得那些"手撕鬼子"、"包子手雷"的神操作吗?曾经霸屏的抗日神剧,如今已悄然退场。这些让观众又气又笑的"神剧",在走红的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没落的种子。

两年前,官方发布了一份禁令,明确规定禁止播出歪曲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这种禁令不仅是对这类剧集的否定,同时也是对那些靠"神剧"起家的演员们的一次警钟。

抗战剧在国内属于较热门的题材之一,延续了偶像剧、宫斗剧、武侠剧的收视高涨。但尽管如此,它的口碑能否达到及格分?一些违背基本常识的桥段,常常导致观众在观看时忍不住长时间吐槽,从而使演员也被贴上了各种标签。

于震、张子健、王新军、吴樾、连奕名这五位演员几乎承包了所有抗日神剧的角色,他们的命运轨迹也反映出抗日神剧的兴衰史。

有演员无奈转战幕后,比如在妻子秦海璐帮助下转型的王新军;也有人在坚持,像今年又带来《滹沱儿女》的于震;更多的人则是悄无声息地淡出了观众的视线。

从十年前的爆款到如今的争议,抗日神剧的发展轨迹可谓讽刺至极。这些剧集在观众的吐槽声中逐渐消失,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对影视圈的一次净化。

而那些曾出演过抗日神剧的演员,随着剧集的没落,也逐渐销声匿迹。

简而言之,抗战题材是可以的,但是必须尊重历史。那些轻而易举就战胜敌军的情节,不仅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先烈们的不敬。

这些所谓的"神剧专业户"的没落,与其说是时代抛弃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自己选择了一条偏离观众期待的路。毕竟在这个全民审美升级的时代,观众的眼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雪亮。

当这些曾经的"抗日专业户"逐渐消失在荧屏上,人们不禁感慨:或许这就是市场给出的最好答案。

回望五位"神剧专业户"的黄金年代,那真是一段令人感慨万分的往事。

首先,来看看于震,这位毕业于中戏的高材生。入行24年来,他已经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打鬼子演员。

再说说张子健,只要提到他就不能忽视"燕双鹰"这个角色。身为北电高材生,他是专业演员出身,从小跟着快板大师老爹张志宽学习快板和逗唱。

钱雁秋导演的《神探狄仁杰》系列原本非常成功,但后来他的风格发生了转变,从《猎鹰1949》开始,他一直拍摄到《虎胆神鹰》,几乎把自己塑造成了"燕双鹰"这个角色的代名词。

王新军从空政话剧团出来后,更加戏剧化了。原本在《黄河绝恋》这部优秀电影中崭露头角,却因为资源不足,不愿担任配角,便一头扎进了“神剧”圈。

从《抗日奇侠》到《游击英雄》,演员从"有潜力的实力派"变成了"神剧专业户"。

最后来谈谈吴樾,他是国家武英级运动员。他在《欢天喜地七仙女》中饰演"鱼日",后来又在各种抗日剧中饰演英雄角色。他原本想走打星路线,但却成了"神剧"的常客。

今年由本人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烈火战马》,再次让观众在欣赏后评价为"上当"。

看着这些演员的履历,真是让人觉得感慨万分。他们并非缺少实力,有些人是科班出身,有些人受过专业的训练,然而在事业的关键时刻却选择了一条在观众那里注定会被质疑的道路。

这十年间,他们的剧虽然火了起来,但是人气和口碑却一路下滑,最后演变成让观众看到名字就想跳过的地步。

这段黄金十年对他们来说,与其说是荣耀时期,不如说是一场从星光熠熠到尴尬的转变。只能说,有时候红并不是好事,特别是当这种走红是建立在让观众反感的基础上时。

评述这些演员的命运转折点,都不得不提及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仔细思考,这些作品似乎不仅仅是他们的转折点,反倒更像是一个个选错了方向的路标。

于震的转折点出现在他主演的评分只有5.7分的《黑玫瑰》。自这部剧之后,于震像是踏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单行道,一直在拍戏,几乎没有停歇。

于震的作品中有这样的故事:用屠宰刀砍鬼子、用石头炸飞机,这些"神操作"都是他的作品典藏。最绝的是,面对观众的吐槽,于震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很痛恨抗战雷剧,我拍的那些剧基本上没有雷人镜头"。

这份自信,连敌人都让人觉得感动。

张子健饰演的"燕双鹰"的故事从《猎鹰1949》开始,一共列出了七部曲。从《飞虎神鹰》到《虎胆神鹰》,他传承了"鹰"字系列的精髓,创新地升华到了新的高度。

王新军主演的《抗日奇侠》堪称神剧中真正的神作。

连奕名转型导演的处女作《烽烟尽处》,邀请了"塘主"张翰和实力派演员焦俊艳共同主演,还请到了金士杰老师的助阵,这个阵容可谓十分强大。

结果怎么样呢?又是一部披着抗战外皮的偶像剧,让观众看着梳刘海抹发胶的演员,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

吴樾,从武术冠军跨界到影视圈,原本想走动作片的路线,但阴差阳错地接连拍摄了一系列的神剧。特别是今年的作品《烈火战马》,让人唏嘘不已。

吴樾自己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作品,历经三年的筹备,但观众却评价主角只会养马打铁,还害死了身边的人。

这些关键作品就像一个个路口,他们本可以选择其他方向,却偏偏走上了这条不归路。说到底,不是没有回头的机会,而是他们自己放弃了调整的可能。

这是最让人心痛/遗憾的地方。

人生的岔路口有很多,而选择走"神剧"这条路,对他们来说,或许是职业生涯中最致命的一步。

每次站在镜头后面观察演员们的选择,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各自的无奈与坚持。

王新军的心态可以代表一类人,他们宁可在‘神剧’里当主角,而不愿在好剧里当配角。他毕业于北电,空政话剧团出身,在《黄河绝恋》中的精彩演出,这些都证明了他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资源不好,无法接优质剧本的主角,决定挑战"神剧"的一哥。鸡头凤尾的选择题,他选了一个最难看的答案。

说白了,与其默默无闻地当个低调的老戏骨,他更愿意成为被吐槽的主角。

再来看看张子健,这位圈内出名的"好好先生"有着不愿看重片酬,不接广告代言的品行,演戏旨在帮助朋友。这听起来非常感人,然而,他的这种江湖情义是否值得用演艺事业去交换呢?从《神探狄仁杰》到"燕双鹰"系列,我们不禁为他付出的代价而感慨,或许这代价确实有些大了。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演员于震。有人骂他演的是“神剧”,他却一副很痛恨“雷剧”的模样,义正言辞地说自己演的那些基本没有雷人镜头。

这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实在是无以复加。

连奕名的故事可以说充满了无奈。作为演员转型导演并不容易,为了攒钱他选择去演一些"神剧"。在《对与决》《终极征服》《狼烟》《谁是真英雄》等作品中,虽然赚到了钱,但口碑却全赔进去了。

当我终于能够自己导戏了,却又落入了老套路,令人遗憾。

吴樾可能是这群人里面最执着的。从小练习武术,并取得了国家武英级运动员的荣誉,他一直致力于在影视领域走动作片路线。

然而,可惜的是,市场并没有提供给他充分的机会,为了养活自己,他只能陷入“神剧”的怪圈。

预想中的打戏对象是演员,结果却天天跟鬼子打,这反差真是没谁了。

观察这些选择背后的故事,不禁让人感慨: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有时候选择本身已经注定了结局。而他们的无奈和执着,也许正是影视圈众多演员的真实写照。

这五位专业户在神剧没落的大背景下,转型之路可谓是各有各的难。

王新军可谓是幸运的。拥有演员身份的妻子秦海璐是好处多多,在她的帮助下,他终于放下了对于做主角的痴迷,投身到了幕后工作。

他从备受吐槽的"神剧专业户"逐渐转为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虽然转型来得有点晚,但他终于找到了新的出路。

于震今年又拍了一部电视剧《滹沱儿女》,还是老套路,打鬼子的戏份比较多。在宣传的时候过于夸大,但是观众在得知主演是他之后,直接选择弃剧。

连奕名、张翰、焦俊艳的组合原本令人期待。实力派演员焦俊艳,凭借《一起来看流星雨》走红的"塘主"张翰以及老戏骨金士杰的精彩演绎,看点十足!但剧情仍是老套路,新瓶装旧酒,观众并不买账。

吴樾还在坚持他的动作片梦想,但是他的《烈火战马》经历告诉我们,仅有武术基础是不够的,观众的审美水平已经提高了。

是否考虑换条路走?这是他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这些演员面临的转型困境,实际上是影视圈正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当观众不再买账、当正剧和精品剧成为主流,那些靠"雷剧"起家的演员,如果不转型就真的只能被时代淘汰了。

歪曲历史的行为代价远远大于被批判这么简单,因为将永远失去观众的信任。在这个全民追求高质量内容的时代,也许放下执念,重新出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终究啊,没人能一直吃老本,也没人会一直容忍你的原地踏步。

0 阅读:78

平灵娱乐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