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你,一定会发现,2023年第一季度尚未结束,社会就已出现了很多反常的风向,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那些反常的风向标。
1.疫情突然就消失了。在2023年之前,我们一直被疫情困扰,甚至都不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要什么时候才会结束。每天不停的核酸,大街小巷的管控,我们曾以为这个疫情就会伴随人类一辈子了。
奇怪的是,放开不到一个月,疫情就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就仿若它从来没有来过一样。2023年已经很少人再提起疫情的事了,游走在街头巷尾的人们也开始脱下了口罩。曾经排队都买不到的药如今也大大方方的摆在药店的柜台内。曾经在国人心中留下厚重一笔的疫情,就这样消失了。
2.找工作更难了,很多人收入也在随之降低。曾经我们以为疫情结束,企业恢复生产,一定需要大量的员工。结果是疫情结束了,很多企业的生命也随之结束,我们找工作越来越难了,一些新兴的企业,在招聘要求上对年龄的要求越来越严,35岁找不到工作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
疫情放开后,企业效益并没有马上恢复,甚至很多中小企业都在苟延残喘,为了在市场中能够生存下来,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始裁人降薪。而且降薪还降得特别厉害,身边很多人的收入都在缩水。
3.一职难求,快递竟然成为知识密集型行业。高学历同样存在一职难求的现象,每年1000多万的毕业生社会上无处安放。有数据统计,今年北京高校毕业生大约为29万人,硕士博士的毕业人数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高学历毕业的背后,仍然要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象。
为了生存,很多高学历毕业生开始涌向快递行业。据报道,广州送外卖的快递员已经招满,没有托关系想送快递都竟然成为一件难事。更有这其中快递外卖的员工本科率达30%,快递外卖行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知识密集型行业。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家长都很心酸:绕了一大圈,最后还是跑快递。
3.汽车开始出现抛售潮。汽车本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好坏的风向标。2023年伊始,先只是特拉斯开始降价,但到了3月初,湖北率先出台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汽车购置优惠政策,最高9万元的政企联合补贴,让“21万的C6老气横秋,12万的C6成熟稳重”。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近乎“掀桌”去库存的行为,让汽车行业降价潮持续蔓延,至三月中下旬,已有30多个品牌纷纷跟进,卷入这场似无休止的市场抢滩大战。
此次降价潮的背后,既是燃油车与新能源之间的一次短兵相接,也是国内汽车行业大变局中的缩影之一。反观本次降价潮,多以燃油车型为主,明面上是新国6引起的促销,实际上则是经济受影响,车企要去库存才能生存下去。
4.新生儿数量锐减,多省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口经历了之前的政府不让生和随后的老百姓不想生两个大趋势。相关调查显示,2016年至今,我国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已连续6年下降。虽然目前我国整体人口还未进入负增长,但已面临着零增长、负增长的压力。
计划生育放开后,并没有出现专家预想的人口大幅增长的局面,反倒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爱生、不想生的状况,究其原因是现代人工作不稳定、家里存款少。如果养自己都有问题的话,又该拿什么来养孩子呢?
5.楼市假回暖。安居方能乐业。中国人讲究先成家后立业。于是乎在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房价基本飞上了天。“炒房客”、“投资客”的名词基本上与房产买卖有关。现在为什么大家都不买房了呢?对富人来说,现在的房子投资回报率已经不高了,甚至还有难变现的风险;对穷人来说,买一套房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穷人现在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还拿什么来供房?
2023年2月曾出现一波小的买房潮,让卖房中介和销售着实高兴了一番。可惜这波热潮出现的时间很短暂,还是有很多人着急套现跑路。富人投资没有回报,加上开发商屡屡出事,让穷人买楼害怕几代人的努力还出现烂尾。大家对楼市的信心基本上陷于低谷。
6.旅游出现人满为患。2023年,当所有行业数据出现低迷的时候,似乎只有旅游业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局面。君不见,疫情放开后的今年,每到周末或假期,跟团游、自驾游、出省游、周边游的景点皆人满为患,连找个停车位都变得困难。
想必是疫情三年,人们呆在家里的时间太长太压抑了,心态有所转变,觉得活在当下在自己的能力之内出去转转是最好的选择。毕竟趁着自己身体健康还能走动,再不疯狂也许真的就老了。
7.官媒公信力下降。曾几何时,官媒的话就是“圣旨”,在老百姓心目中官媒的权威性很强。又在曾几何时,官媒成为人们吐槽、声讨的焦点话题之一。比如《人民日报》发表的《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还有央媒的《95后夜市夫妻日入9000元》,无不遭到群起而攻之,公信力在老百姓心中成断崖式下降。
或许这些央媒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些作者或许没有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没有真正体会到伟人曾说的“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精髓,导致文章中很多方面脱离了老百姓的生活实际,于是发表后就遭到人民群众的狠“怼”。
2023,还有哪些“怪现象”呢,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