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湖地区的地缘政治版图正因一场外交风暴而震动。卢旺达政府近日突然宣布与比利时断绝外交关系,要求比利时外交官48小时内离境,并公开指责比利时“系统性散布谎言,煽动国际社会对卢旺达的敌意”。比利时随即采取对等反制,宣布卢旺达外交官为“不受欢迎的人”。这场断交危机的导火索,直指刚果(金)东部持续数十年的武装冲突,而两国在其中的角色博弈,暴露出非洲大陆上殖民历史阴影与当代大国竞争的复杂纠缠。
比利时与卢旺达的关系始终笼罩在殖民历史的阴霾下。作为卢旺达的前宗主国,比利时在殖民时期推行的“分而治之”政策,人为制造了胡图族与图西族的对立,为1994年震惊世界的百日内百万人遭屠杀的惨剧埋下祸根。尽管大屠杀已过去多年,比利时始终未能摆脱“历史原罪”的指控。如今,双方矛盾焦点转向刚果(金)东部——这片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既蕴藏着钴、钽等战略矿产,又牵扯着跨境民族矛盾与地区权力争夺。
刚果(金)政府多次指控卢旺达暗中支持反政府武装“M23运动”,为其提供武器与兵源,而比利时作为刚果(金)的传统盟友,不仅提供军事培训与情报支持,更在欧盟框架内推动对卢旺达的制裁。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对此强势回击:“某些国家仍以殖民者心态干涉非洲事务。”这种指控与反指控的循环,让两国关系陷入“信任赤字”的深渊。
刚果(金)东部的冲突本质是一场“戴着多重面具”的代理人战争。M23武装主要由讲卢旺达语的图西族组成,其诉求包括反对刚果政府歧视、争取自治权等,但卢旺达被指通过该组织扩大对刚果矿产带的控制。比利时则联合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以“维护刚果主权”为名强化军事存在,这种姿态被卢旺达视为“新殖民主义干预”。
更微妙的是,国际刑事法院近期重启对卢旺达军方高层“战争罪”的调查,而比利时正是背后主要推手。卢旺达选择断交而非外交抗议,既是对西方“道德审判”的激烈反抗,也暗含对非洲自主解决冲突的诉求。卡加梅曾直言:“非洲问题需要非洲方案,而非外部强加的剧本。”
这场外交地震的影响已超出两国范畴。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比利时可能推动欧盟削减对卢旺达的经济援助——该国每年接受欧盟约1.2亿欧元资金,占其外援预算的40%。若制裁落地,卢旺达或将加速“向东看”,深化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并扩大与中国在基建、数字产业等领域的伙伴关系。
在非洲内部,东非共同体态度分化。肯尼亚、乌干达等国虽与卢旺达经贸关系紧密,但均避免公开支持其刚果政策;南非、安哥拉等区域大国则担忧冲突外溢,主张通过非盟调解。比利时驻刚果(金)的150人军事顾问团仍在活动,这种“欧洲枪影”与“非洲和解”的碰撞,折射出后殖民时代国际秩序的深层矛盾。
眼下,刚果(金)东部仍有数十万民众在战火中流离失所,M23与刚果政府军的交火持续升级。比利时与卢旺达的断交,不仅关闭了危机的外交解决窗口,更可能刺激双方加大代理人战争的投入。联合国刚果稳定特派团(MONUSCO)因效率低下备受诟病,非盟提议组建区域维和部队却因资金短缺搁浅。
这场外交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资源、历史恩怨与大国博弈的交织下,非洲大湖地区的和平依然遥不可及。当比利时与卢旺达在谈判桌上背向而行时,刚果民众只能在战壕中继续等待曙光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