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补课
(随笔)
文/石清华
而今,补课已成为巷谈村议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字面上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实际上人们却趋之若鹜,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笔者坚守讲台四十余年,一位极普通的教师,也想说说补课。
一、为何禁
时下,各级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任课教师、在职教师有偿补课。既然要禁,说明补课这种现象已经出现,也许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要禁,无疑是及时、恰当的。如果补课成为正常,那谁还会全心全意地去上课?敷衍一下得啦。你要弄清楚,搞明白,去补课。学生成绩上去了,可得名。交了补课费,可得利。作为任课教师,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问题是有的补了,有的没补。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没补课的学生家长便愤愤不平:“某某原本和我儿子(或孙子)一样,怎么补课之后某某的分数就高了这么多?肯定是老师偏心、没管,我们告老师去。”隔三岔五地控告,令上级不满,垂直领导不安。
于是一纸通告:严打、严禁。
身为教师,如果主观这样去做,就有点不讲道德了。为人师表,虽然工资低一点,清贫一点,也得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如果因此而被处分,一点也不冤。而且该打、该禁。
禁了任课、在职教师,补课仍然很火热。当然只能走向社会,其质量不敢恭维。大概李鬼之流居多吧。
二、为何补
课堂知识没弄懂,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考分不高。老师告知家长,家长着急。但要解决问题,那得去找人补课,这是首要原因。
可绝大多数家长忘了问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知道家长的责任是品行习惯的教育,知识的传授是老师的责任。也不理解学生不必什么都弄懂,什么都能做的道理。
其次是家长不了解孩子。看缺点的多,看优点的少。总与别人的孩子比,认为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就得补。不说超越,至少不能落后呀。
有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有的成绩本来可以,家长却得陇望蜀,期待更上一层楼。必须高别人一等,把父母双方,甚至祖辈没能实现的愿望压在孩子身上一一去补课,以期实现前辈们光耀门庭的理想。
可怜的孩子,只能弯腰驼背地承受这一重担。
第三是有些家长想让孩子成为时代的骄子。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如果孩子有某特长,加强训练,张扬其特长,那当然是无可厚非的。
有许多并非如此,只是一种攀比,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有何特长、有何需求。别人这样做,我也这样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更有甚者,期望孩子成为通才、全才。在不上学的时间里,见缝插针,安排得满满当当。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美术、钢琴、武术等,凡有都去,无所不去。
可怜的孩子,已没有了自己的空间,还怎么能健康成长呢?
三、找谁补
学生考试成绩有差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差异不太大,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即使差异很大,也不必小题大做。有些家长一看孩子的考分,不问青红皂白,就急急忙忙地随便去找个人补课得啦。看上去是关心孩子,实则是不负责,也许是不懂吧。
笔者以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是智力上的、还是生理上的缺陷,是主观上的、还是客观上的原因。如是生理、智力上的缺陷,应早作安排,不去补什么课了。那不过是瞎子点灯一一白费蜡。如是主观上的原因,则应解决认识问题,再作考虑。如是客观上的原因,则补课是必要的。
其次是找准补课者。真正有效的、能解决问题的,当然是授课者。他们了解你孩子哪里弄明白了,哪里不明白。同时熟悉教材,知道考点。对症下药,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不过他们被禁了。聪明的家长,如与其交朋友,空闲时间聚聚、聊聊,为孩子指点迷津,那是不犯禁的呀。
如做不到上一点。也不能病急乱用药。得多方打听,纵横比较,找一个技高一筹者才是较好的选择。
四、补什么
笔者认为:学生只要身心正常,上课听讲,基本完成作业,考试时没什么失误。能做对的做对了,没做对的确实做不出来。已经努力了,没有后悔,即没有补的必要。
学生的好成绩,很少是补出来的。如果一定要补的话,首先要补的是家长的观念,切忌抱残守缺,应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到孩子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要懂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其次是家长应明白:管好孩子的行为习惯,才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许多家长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儿孙。要么只看到优点,一味宠爱。要么只看到缺点,一味打压。总喜欢把自己的子孙与他人的子孙比较,无论什么方面,都不能做到客观公正。
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如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按时作息,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等等,家长都得指导、监管、奖惩。
三是补家长的躬亲示范。良好的示范,是最好的说服。“栽花傍墙,养女像娘”,都说明了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重大影响。
我敢肯定:在学校、课堂敢与老师对着干的,一定是家长的教唆,上梁不正下梁歪。勤学守纪、品学皆优的,一定是家长教育有方。
随随便便、攀攀比比地去补课,我看完全没有必要。要补,得找准原因,找准对象,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愿天下家长养育好自家的孩子,为振兴中华尽到自己应尽的职责。
(2017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