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在位21年的汉桓帝刘志在宫中暴毙身亡。
由于刘志一生膝下无子,且没有确立其他皇室贵族为太子,所以,确定皇位继承人成为了首要的当务之急。
而就在寻找皇位继承人的间隙之中汉桓帝的皇后窦氏趁机垂帘听政,全权掌控朝堂,并且明确昭告朝堂桓帝之后的下一任皇帝应该由她也只能是她来确立。
很快,窦氏联合其父亲窦武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那就是在河间国时任解渎侯的刘宏,也就是后来的汉灵帝。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刘宏虽然是也姓刘,但他只是名义上的汉室宗亲,因为他家那个分支早在其曾祖父刘开时已经没落,所以刘宏的家族地位在整个汉室宗亲里并不高。
而且刘宏跟刘志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只是非常普通的堂叔侄关系,其二人连一面也没有见过。
那窦武选河间国的刘宏当皇帝是因为刘宏贤名远播有治国之才吗?还是说刘志实在没有什么靠谱的宗亲了吗?
其实以上原因都不是,窦武之所以选刘宏主要原因恰恰是因为其出身河间国,恰恰是看中了刘宏一支在朝堂中并没有什么势力,窦武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加强窦氏家族在汉朝朝野的势力。
早在汉和帝时期,东汉王朝内部始终盘踞着外戚和宦官这两股敌对势力,这两股势力大到可以把持着朝政和随意废立皇帝。
但二者却处于水火不相容的状态,往往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交替把持着东汉王朝。
在汉桓帝时期,宦官势力处于强盛时期,宦官们处处总是打压着外戚们,而外戚在和宦官的斗争与争权中总是处于劣势。
但汉桓帝的突然暴毙却使处在崩溃边缘的外戚们看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外戚们决定通过立一个“听话的”新皇帝来巩固自己的权益。
这就意味着下一任新皇帝的年龄不能太大而且也不能和汉桓帝关系太过紧密,最重要是新皇帝不能在朝堂中有自己的势力。
于是刘宏无论是在年龄还是在和刘志的亲疏关系亦或是其在朝堂中的势力大小,处处都符合外戚们的要求,所以,刘宏无疑成为了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并且也成为了窦氏家族把持朝政的工具。
按照新皇帝登基的惯例,刘宏继位后要进行论功行赏和大封群臣。
而推举刘宏的窦武无疑是刘宏上位的第一功臣,所以刘宏封窦武为列侯(闻喜候)和大将军,窦武得势后,大肆启用士族在朝堂为官,在被宦官打压许久的士人们也纷纷依附于窦武,自此窦氏家族霎那间权倾朝野。
当了大将军后的窦武决定对宦官集团进行清剿,但窦武针对宦官势力的方针是斩尽杀绝,企图一举消灭所有的宦官。
派系林立的宦官们听到这个消息竟然彼此间放下了成见从而一致对外,于是曾经争宠争到面红耳赤的宦官们团结一致,一起对抗以窦武为代表的外戚势力。
虽然在斗争初期以窦武一度处于上风,但由于窦太后的妇人之仁以及窦武的疏忽,从而给了宦官集团长达三个月的喘息机会。
不懂政事的窦武真的小看了宦官的力量,宦官们凭借其多年来在后宫混迹的经验,把宦官挑拨离间和诬陷他人的本领发挥得淋漓极致,所以,宦官们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那个突破口就是窦武的女儿,也就是时任皇太后的窦氏,宦官们之所以选择窦氏是因为他们知道,窦氏虽然是窦武的女儿,但窦氏却和宦官们属于一条绳上的蚂蚱。
因为无论是皇太后还是宦官,他们要想干涉政治或者发号施令,他们只能依附于皇权,只能依仗皇帝的名义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这跟那些有着权利的大臣们的立场是天然相对立的,(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宦官跟后宫里的娘娘皇后走的很近的原因)。
所以就算窦氏是窦武的女儿,但其仍然会成为窦武消灭宦官的阻力,甚至成为宦官们取胜的关键点。
这些宦官们厉害到最后让窦氏亲自向其父亲窦武为他们求情,在窦武听了女儿的话后决定放缓其消灭宦官的速度。
宦官们也从窦氏的口中得知窦武正在征调精兵准备杀光宦官,听到这个消息后,无所不用其极的宦官们却倒打一耙,向皇帝上书窦武要发动兵变,颠覆东汉政权。
也正是由于这次的诬陷,导致宦官集团们反扑过来,一下打的以窦武为代表的外戚势力毫无还手之力。
最终,在建宁元年(公元168年),大将军窦武兵败被枭首于洛阳。
在汉灵帝被宦官们当枪使了之后,汉灵帝迫于压力把朝政大权一度交给了宦官集团,这也意味着东汉的朝政再次落入了阉党的手里。
汉灵帝也自此开始了他那荒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