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一朝驾崩后,顷刻之间群龙无首,满族诸位贝勒躁动不安,纷纷在心里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那么一直以来相信“满蒙是一家”的蒙古族到底有没有参与到这场嗣君大战中来呢?答案是毫无疑问的,蒙古族参与了,而且还起了不小的作用!虽然身为外族,但是蒙古族的利益与初建的清庭休戚相关。那么身为外族的蒙古族凭什么可以参与到爱新觉罗氏家族内部的嗣君问题呢?
皇太极
彼时大清宫廷的一切都还处于草创阶段,皇帝的权威还没有达到神化的程度,这些满洲的鞑子们还不懂得身为臣子的道理。皇太极还在世的时候,他麾下桀骜不驯,脾气暴躁的臣子们就经常会在朝堂上与他挣个面红耳赤。皇太极驾崩以后,这些臣子更是无法无天,目中无人了,连中宫太后都不放在眼中,阿济格甚至胆敢出言谩骂。八旗子弟兵各为其主,眼瞅着满族内战一触即发!同时又因为,满族是少数民族,相比于明朝人丁稀少。在这个时候,蒙古族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毕竟蒙古科尔沁铁骑的战斗力可是不容小觑的。清太宗皇太极的后宫里,中宫皇后和四宫妃子就无一不是来自于蒙古族。清高祖努尔哈赤曾经多次告诫他的子孙们:“蒙古人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散如轻烟,系之甚难;合则致雨,暴雨成灾。”因此不论是睿亲王多尔衮还是肃亲王豪格,都想让蒙古族站在自己这一边,以增大自己的胜率。
在支持肃亲王豪格的两黄旗与支持多尔衮的两白旗于大贝勒代善王府门前爆发了一场小规模混战之后,素来机敏的庄妃坐不住了。她稍加思索,立即准备了对应方案,要在满族诸王贝勒解决不了嗣君问题的情况下,让蒙古族出兵来帮助解决!她提笔给父亲蒙古族的头马科尔沁贝勒寨桑写了一封信,要他出兵来救救自己,救救新立的满清朝廷。不能让八旗内部开战。庄妃在信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又让苏麻喇姑携带自己打小贴身带的玉镯一同送到科尔沁贝勒寨桑手中。但是,暂且不说寨桑会不会出兵,单说清廷的祖制。自努尔哈赤以来,若是随意调兵入盛京可是谋反的大罪,满蒙两族的所有人要群起而攻之!因此就不得不说这位现在的庄妃今后的孝庄皇太后的聪明之处了。
大明守将吴三桂很是苦恼,自崇祯皇帝登基以来,以敢于斩杀傲臣骄将而出名。最近中原地区四处起火,崇祯皇帝准备采取朝臣们的建议,要吴三桂“撤卫内徙”。他吴三桂可不想这么敢,宁城卫是什么?宁城卫是他经营多年的老窝,是他的王国。更是他用来要挟朝廷的出发点,只要他吴三桂能占据这个地方,若是抗清,可以断掉进攻山海关的道路;若是降清,可以引八旗兵入关。因此它是万万不想挪地方的。恰好,他收到了皇太极驾崩的消息,当即决定了“举兵轻扰”,他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拒绝“撤卫内徙”,同时保护好京城中父老家小的安全。清廷给予回应,郡王阿巴泰携带皇后懿旨前往前线,聪明的庄妃特意在懿旨上加了“接应援兵,随后出发”八个字。这样一来,阿巴泰在援兵到来之前没有调兵遣将的权力,而自己父亲科尔沁贝勒寨桑就有了一个绝佳的出兵理由。就这样,蒙古族的头马科尔沁贝勒寨桑为了他的女儿,也为了蒙古族的既得利益,带着骁勇善战的铁骑来到了盛京旁边驻扎了。
此时此刻,盛京城内是战斗力强悍的两黄旗兵马,他们拥戴豪格继承大统,但更拥戴皇后,一心要把皇位留在皇太极一脉,只听皇后的懿旨,城外是蒙古族寨桑的科尔沁铁骑死死的牵制着两蓝旗,其余的四旗兵马都在各地驻扎。即便是当下不顾祖制的约束,强行下令进京,时间上也来不及了,怕是两白旗还没进来,多尔衮就成了两黄旗的刀下亡魂了。由此,在皇太极的梓宫前,豪格有底气,但是能力欠佳,跟不上多尔衮的机敏思路,丧失了登上皇位的机会;多尔衮兵马在外,远水解不了近渴,纵然话术再精明,也抵不了千军万马。两王势均力敌,谁也不能把谁压下去;诸王亦难脱颖而出,没有谁能站出来力排众议,登基大宝,蒙古部族的态度至关重要!历经三朝的老谋臣范文程说话了,要寻得一个德才兼备,能带领满蒙进入中原的人登基做皇帝才行。经过诸王贝勒和文武大臣的舌战,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的首肯下,推举了有一半蒙古族血统的皇九子福临登基。这样行事,受恩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没有意见,满朝文武大臣没有意见,蒙古科尔沁集团更是没有意见。
皇九子福临登上了那张象征着权力的鹿角宝座,大势已定。满清内部迅速将矛盾转移到外部,联合着蒙古科尔沁集团势力,敲响了“入主中原”的战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