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到苏联的60万日军下场如何?揭秘:向女守卫求爱,色性不改

同巍聊历史 2023-09-28 12:27:00

在电影《登陆之日》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苏联军官将刀插入日军俘虏的脚中,伴随一声惨叫,脚面流出化脓的汁水,而这也代表这个战俘失去利用价值,下一个镜头就是将其扔进焚尸炉中火化。

电影背景是二战后投降的日本。

(《登陆之日》中,被俘日军衣衫单薄站在风雪中等待受训)

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宣战,百万红军兵分三路,以摧枯拉朽之势合围驻扎在我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

号称“皇军之花”的70万关东军在苏联的钢铁洪流下灰飞烟灭,近60万人成为俘虏。

以此为背景,大量影视作品创作出来,以此展现日军被俘的下场。

在电影里,苏联军官发泄着心中的怒火,而俘虏别无选择,只能顺从。让观众看罢不禁拍案叫绝。

但影视作品真的可信吗,历史上的日军被俘后真实遭遇到底是怎样的?

苏联的战略布局

1945年8月7日晚9点,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联大使佐藤尚武,通知其苏联红军将于次日零点对日宣战。

三个小时后,150万苏联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此期间,苏联红军共击毙日军8.4万人,俘虏50余万。

(被捕日军在上缴枪支,没有人敢反抗)

日军俘虏彻底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一群连着一群,等待苏军发配。

苏联战略布局的成功,给西伯利亚地区争取到大量优质劳动力,近60万日军战俘坐上火车,通往西伯利亚,在那里他们将开始战俘生活。

《登陆之日》成为日军俘虏最真实写照

很多人会好奇,日军俘虏在苏联待遇怎样,是像普通罪犯还是生不如死?2012年上映的《登陆之日》似乎给了我们答案。

在电影中,日军俘虏没有人身自由,他们变成一台台劳动机器,每天饭不饱衣不暖,但开拓西伯利亚却不能有一点松懈。

胆敢闹事和逃跑的,当天就要抓起来枪毙。

在俘虏营中,苏联军官为了摧毁他们的武士道精神,命令每位日本俘虏在工作前都要践踏日本国旗,否则迎接他们的就是无情的枪管。

(电影中,苏联军官命令日本俘虏必须踩踏国旗)

纵是如此高压,也不敢有人反抗,在绝对的武力压制下,日军俘虏大气都不敢喘。

苏联军官还会命令俘虏们穿上死去苏联士兵的衣服,在战场上当人肉盾牌,谁敢当逃兵,那自然是子弹问候。

当然,此处的电影情节是演绎出来的,因为此时德国已经投降。

但一番操作下来,试问哪个有胆量的日本俘虏还敢反抗,苟且偷生都是难事,确保自己多活一天比什么都重要。

据说,最后60万俘虏,回到日本国内不足一半,有30万人都死在了西伯利亚。

看完电影的描述,很多人都对苏联对待日军俘虏什么样有了初步概念,俘虏没有普通的生活。

有的只有压抑的绝望和日日不绝的劳动,生存取代了生活,能活下去才是新一天的开始。

(苏联军官正在教育日本战俘,挫其锐气,让战俘为生存而苟活)

更有多数中国人在看完电影后表示很解气,侵略中国领土的日军终于得到应有的报应,也算出了一口恶气。

但事实真如电影描述一般,如此惨绝人寰吗?我们应该去相信电影,还是真正的历史呢?

揭秘苏联对俘虏态度,真相令人感慨

2004年底,俄罗斯方面允许报道有关日军战俘在苏联劳动营的情况,并公布了一些秘密文件,让我们通过这些文件,来一窥苏联对待日军俘虏的真实情况。

1945年11月,第一批5000名俘虏到达坦波夫市卡列利村第64劳动营,迎接他们的是苏联人民“热情的双手”。

女市民多尔格娃回忆说:“我们在车站等了好几天,日本人刚下火车,来到站台,所有人立即向他们扑去,抢夺东西,一会儿,他们就穷得连裤子都穿上不了。”

日本人十分担心来到苏联后,再也无法感受“开化的文明”,于是连带枕头、睡衣、画笔都带了过来,甚至做饭的调料也没忘。但却忘记自己是俘虏,还没到劳动营就被苏联人民“洗劫一空”。

(1945年的苏联女兵,军事上发达,但物质生活上略显匮乏)

在劳动营中,日本战俘不是唯一。坦波夫市档案局研究员克罗托娃女士说:

“1946年,64营便不再只关押日本关东军,还有欧洲战俘,和一些普通日本罪犯。”

但谈及纪律性和顺从性,克罗托娃最认可的是日本战俘。在运输战俘途中,德国、意大利俘虏总是伺机而逃,闹得行驶途中不安生。

可个子矮小的日本俘虏却出奇的听话,没有暴乱和逃跑,全程听从命令,队伍都是站得最整齐的。

(日本战俘投降后十分顺从,纪律性极好)

“日本人干活最卖力,也不会偷懒,适应环境特别快,没多久就像住在别墅里一样,悠闲自在。”克罗托娃说道。

劳动营里什么东西都没有,可日本战俘却总能翻出花样,挖牛蒡根、抓青蛙吃,甚至招待看守。

苏联军官怀疑日本战俘是否在密谋越狱,十分听话又亲近看守,因此在巡逻过程中特意关照日本人,可日本人却老实得很,反而是德国战俘总是蠢蠢欲动。

“但日本战俘和德国战俘总是打架,原因是德国战俘说日本人是低等民族。”

说起日本战俘,克罗托娃还提到两个有趣现象。

其一是日本人很容易亲近驯服,在情感上,他们听到美国投放原子弹在日本后,痛声大哭,并表示痛恨美国人,尊重苏联人。

原子弹爆炸后,国际红十字会送来新鲜的肉蛋奶,苏联军官对日本战俘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有时候还会带成箱的伏特加送给战俘。

其二则是日本人色性不改,在皮箱里,就有用于自慰的橡胶娃娃。

在劳动过程中,还有日本人主动亲近女守卫维拉,期待爱情果实的结成,但却被女守卫以身高理由拒绝了。

(二战时期的日军身材矮小,图中更是和妇女同高)

克罗托娃表示:“正是因为第一条,导致一部分日本人不愿意回到祖国。”

1946年,国际特赦组织不断催促苏联归还各国俘虏,其中就包括日本人。

1947年底,苏联归还最后一批日本战俘,但还有很多日本人不愿回家,在苏联社会主义的感召下,他们自愿留下,成为新一代苏联人。

这也导致60万俘虏,最后只有半数多归乡。

(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相当数量的日本人不愿回到他们的家乡)

而有关伤亡情况,克罗托娃表明,在西伯利亚确实有近千数死亡,但并非虐待俘虏,而是冻伤所致。还有一些日本人在运输途中染上风寒,最终不幸去世。

总结

从揭秘资料来看,苏联并不存在虐待俘虏的情况,那为何影视剧里,却频繁出现苏联军官暴力对待俘虏的表演?

其实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近现代很多对抗发生在无形处,没有硝烟的战争更为可怕。

舆论战、信息战是新时代的战争,借此美国和西方拍摄很多作品来抹黑苏联。

正如本文中所举例的《登陆之日》,该片由美韩合拍,片中故意描绘出苏联虐待日本俘虏的形象,令观者难知真正的历史。

再比如美国拍摄的《切尔诺贝利》,将苏联煤炭部长抹黑成不作为的资本家,只知道指使工人而自己坐享其成,但真实情况却是苏联各部部长带头处理,没有一个做缩头乌龟。

(《切尔诺贝利》中的一个经典镜头,但却是为抹黑苏联而生)

面对影视作品,我们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要警惕其舆论作用,更重要的,是不应该忘记真正的历史。

在当今媒体大爆炸的环境下,很多文章视频会互相模仿借鉴,这也导致我们很难看到真实又客观的事实。

在网络遨游时,应保持思考,或许下一个被改变历史的人,就是手机屏幕前的你。

-END-

【文|晨曦】

【编辑|长庚】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