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25日,是一年一度的圣诞节。
圣诞节是纪念诞生节日的主人翁是耶稣。
耶稣通常又被称为基督。
基督的全称是基利斯督。
基利斯督的希腊语是Χριστος,拉丁语是Christos,英语是Christmas,希伯来语是מָשִׁיחַ,也就是教徒常说的弥赛亚。
弥赛亚的本意是尊贵的膏油。
膏油的尊贵,在很久很久以前,犹太君主和犹太祭司册封之时,要举行额头涂抹膏油的仪式,故而弥赛亚又被引申为受膏者。
受膏者源自犹太亡国后的一个传说。
传说上帝一定会派遣受膏者来复国,受膏者又被尊称为复国救主。
复国救主后来又被基督教所借用,但表达的意思不再是复国救主而只有一个救主。
救主也常常被翻译为救世主,简称为主。
从来就没什么救世主,也不靠什么神仙皇帝。
基督徒也经常祷告——主啊,请宽恕我的罪过什么的。
一、既然这样,那圣诞节为什么不叫主诞节、神诞节,而叫圣诞节?圣诞节,并非是舶来词,而是原产于我国,李白还为圣诞节写过一个碑文。
李白曾经在《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序》中写道:" 采天长为名,将传之无穷,纪圣诞之节也。"
基督教,在大唐635年传入我国,那时还是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
尽管如此生活在唐太宗重孙唐玄宗时期的李白,并不是基督徒。
他所说的圣诞之节,就是他题目所说的天长节。
天长节就是万寿节,千秋节。
天宝七年“秋八月己亥朔,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旧唐书·玄宗纪》
圣诞节,就是圣上的诞辰,也就是皇帝的生日。
个人认为,圣诞节还应有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圣诞节是圣人的诞辰,我国的圣人自然是孔子。
其实我国的圣人这一词汇,外延很大。
不仅包括皇帝、孔子还包括皇后、太后,佛祖、菩萨,仙人、方士还有老外的神仙。
尽管景教(基督教的一种)传入我国很早,但对于耶稣的生日,我国并没有称之为圣诞。
到了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圣诞节依然被称为外国冬至,完全没有体现出耶稣的味道。
倒是到了1924年12月21日出版的上海《新闻报》,刊发了张裕搞宣传广告才提出了圣诞节,并出现了圣诞老人。
通过洋节搞销售,张裕可是第一个,而这些国内对圣诞节大大降温。
将耶稣的诞辰翻译成为圣诞节,而不翻译成主诞节、神诞节,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为了让中国民众接受。
因为一直以来,圣诞节就是皇帝的节日,这都是民众耳熟能详的,那么基督的诞辰,在帝王时期不能用圣诞节,那是僭越,而到了民国时期,基督诞辰刚好取代,也不用说是什么洋人的圣诞节。
二、《圣经》为什么不叫《主经》、《神经》?在我国皇帝之下是国王,国王还与国主相似,皇帝可以称为圣人,但国王、国主不行,级别达不到。
耶稣对西方的影响力,就如同孔子对东方的影响力差不多。
还有就是在犹太教、伊斯兰教里,耶稣只能算先知之一,也就是圣人而不是神人。
当然,基督教里讲究三位一体,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圣灵。
圣父、圣子、圣灵的解释是都是神,并且三位是合三为一的神。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神父、神子、神灵,可现实中神父却是教父,圣父却是神父,你看看是不是有点乱。
说起来是主不如圣高大,圣又不如神高大,可在现实之中就有神父不如圣父的情况。
这样一来《主经》就没《圣经》高大,但《神经》却容易引起误会,这个词被误用到并不友好
当然,很多时候所谓的神经,都是神经bing的意思,而神经bing其实就是精神病。
实际上神经bing,只是神经问题与精神毫无关联,神经在医学上就有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
神经是最能感知疼痛的,而不是喝高耍酒疯的精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