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普这人有点意思,没啥文化却当上了宋朝宰相,还干了十年,真是让人想不通。说起来也怪,他虽然没读过几年书,但就是有一股子劲儿,能把事儿办成。赵匡胤就看中了他这一点,把他提拔成了宰相。
赵普家里吧,说穷也不穷,说富也不富,勉强算个小官家庭。他爹在州县衙门里打杂,虽然官不大,但好歹能混个温饱。赵普从小也不愁吃喝,还能去私塾念书。可惜这小子压根就不是读书的料,去了也是白去。史书上曾读书,但无甚学识意思就是他虽然读过书,但跟没读差不多,学问上没啥长进。这么个不学无术的人,居然后来当上了宰相,真是让人想不通。
不过话说回来,赵普虽然没啥文化,但他脑子灵活,而且交友广泛。他结识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这些人脉后来可帮了他大忙。有时候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赵普总能另辟蹊径找到办法。慢慢地,他在幕僚圈子里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赵普这人吧,虽然没啥学问,但他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眼看通过科举考试当官是没希望了,他就去州郡碰运气,给人做幕僚。他觉得,只要有机会,总能出人头地。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倒是挺让人佩服的。
后来赵普运气不错,被推荐到永兴军节度使刘词手下做事。刘词对他很满意,临死前还特意在给朝廷的遗表里举荐赵普当官。可惜朝廷没采纳,毕竟赵普既没家世又没学历,在那些朝廷重臣眼里根本算不上人才。
这事对赵普打击不小,他消沉了好一阵子。后来他就待在滁州,靠教小孩认字混口饭吃。虽说不但好歹还是认识一些字的。教小孩开蒙,教他们识字还是能勉强应付的。这时候的赵普,估计做梦也没想到,两年后他会遇到改变命运的机会。
赵普在滁州教书的日子过得也不算太差。虽然挣得不多,但至少能糊口。他教书的时候,也没什么章法,就是想到哪教到哪。有时候他会跟小孩子们讲些江湖上的奇闻异事,把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种教学方式虽然不正统,但倒是让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赵匡胤奉命出兵,路过滁州。赵匡胤当时刚在禁军中崭露头角,正缺人才。赵普听说这事,就托人引荐,想去试试运气。他跟赵匡胤一番长谈,两人居然相见恨晚。从此,赵普就成了赵匡胤的谋主。
等赵匡胤当上皇帝,赵普自然而然地成了宰相。这下可把那些大臣们给气坏了。他们觉得,赵普这种没文化的人,怎么配当宰相于是就想方设法地弹劾赵普。赵普确实没啥学问,写个奏章都漏洞百出,给了那些大臣们不少攻击的机会。
有一次,赵匡胤刚继位,要定年号。他想出个乾德号,还在朝堂上问大臣们的意见。其实他就是想显摆一下自己的才赵普一听,赶紧拍马屁,说这年号除了皇上没人能想得到。赵匡胤听了可高兴了。
结果退朝后,礼部尚书陶谷来告诉赵匡胤,这个年号后蜀早就用过了。赵匡胤听了很不高兴,就把赵普叫来训斥了一顿,让他多读点书。赵普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读书。最后他也就把《论语》勉强看完了。从此以后,他张子搞得大臣们私下里说他是部论语治天
有一次早朝,赵匡胤突然问大天下什么东尿大臣们都摸不着头脑,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些人想拍马屁,就皇。赵匡胤听了直摇头。最后还是赵普站出来,理最赵匡胤一听,龙颜大悦,连连称赞。
其实这是赵匡胤和赵普事先商量好的。赵匡胤想改变五代十国以来武将们动不动就用武力的习惯。他先是杯酒释兵权,夺去了大部分武将的兵权。然后又重用文官,开始以文制武。这次在朝堂上问这个问题,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以后要用道理说话,不能动不动就动武。
赵匡胤这么做,确实让宋朝的皇位更稳固了。但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宋朝人慢慢变得只会逞口舌之利,一上战场就不行了。这到底有多大用,就见仁见智了。不过话说回来,赵普虽然没啥文化,但他懂得配合赵匡胤演这出戏,也算是有点本事。
赵普这人吧,虽然没啥文化,但很会来事儿。他知道自己学问不足,就特别注意观察赵匡胤的喜好。赵匡胤说什么,他就附和什么。赵匡胤想干什么,他就想办法帮忙实现。这种做法虽然有点谄媚,但确实很得赵匡胤的心。
有一次,赵匡胤想修一座新宫殿。其他大臣都说国库空虚,不该大兴土木。只有赵普支持赵匡胤,说修宫殿能显示国力,震慑四方。赵匡胤听了很高兴,就下令修建了。虽然这么做确实耗费了不少钱财,但赵普却因此更得赵匡胤的信任。
赵普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他很会学习。他经常向那些有学问的大臣请教,慢慢地也学会了一些为官之道。他知道自己学问不足,就特别注意谦虚谨慎。遇到不懂的事,他就虚心请教。这种态度,反而让一些大臣对他的印象改观了。
赵普当了十年宰相,说他有功劳吧,确实帮赵匡胤稳定了朝局。说他有过错吧,他确实没有真才实学,很多决策都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不过话说回来,能当十年宰相,总不会是个无能之辈。可能赵普最大的本事,就是懂得配合赵匡胤,知道皇帝想要什么。
赵普虽然没啥文化,但他很会用人。他知道自己学问不足,就特别注意网罗人才。有些有学问的人,虽然看不起赵普,但也不得不承认他用人有方。赵普手下的幕僚们,很多都是当时的名士。这些人帮赵普出谋划策,弥补了他学识上的不足。
赵普当宰相的这十年,宋朝的文风确实兴盛了不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读书,科举考试也越来越受重视。这种变化,或许和赵普的经历有关。他自己就是个没文化的人,所以特别重视教育。他鼓励人们读书,提倡以文化人。这种做法,虽然让宋朝变得有点文弱,但确实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赵普当完宰相后,宋朝的风气确实变了不少。读书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喜欢讲道理了。这种变化,说好也好,说不好也有道理。好处是社会变得更文明了,大家都用道理说话,不像以前动不动就打打杀杀。坏处是国家的军事实力下降了,后来碰到强敌就抵挡不住。
赵普虽然下台了,但他的影响还在。他当宰相时提拔的那些人,很多后来都成了朝廷重臣。这些人继承了赵普的一些做法,比如重视文化,提倡用道理说话。慢慢地,整个宋朝都变得很注重文化修养,甚至有点轻视武力了。
赵普的故事,其实挺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没啥文化的人,能当上宰相,说明书本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懂得审时度势,知道该怎么做。赵普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他懂得配合皇帝,懂得用人,这些才是他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