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家长可以没钱,但不能不卷。
正因如此,才会有无数教育专家衣冠楚楚地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告诉不同年龄层的家长说——你的孩子正在关键期。
一生要强的中国人,就从出生关键到了十八岁,只要参加过义务教育就只能把高考当成自由人生的起跑线。
作为对这种社会心态的回应,“沈马组合”带着《抓娃娃》再度合体了。
作为西虹市另一个富豪,把大儿子练废的马成钢决定带着小儿子马继业住进家徒四壁的老宅,只为让孩子在困难中养成坚韧的意志,继承家业。
楼上是仅有瓦片遮风避雨的烂房子,楼下却是一众教育专家井然有序的周密战斗,马继业就在把海参误以为是蘑菇的生活中成长起来了。
因为整个生活中全是谎言,马继业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滤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戳烂这层保护膜,也为整部电影的喜剧核心——反差和说谎——奠定了基础。
反差,一靠环境,二靠演技。
儿子和扮成奶奶的老师住在破破烂烂的老房子里,父亲和母亲却常常偷溜回大别墅,一贫一富的空间对比,无一不回应着好多人的童年幻想:“就等我爸妈告诉我是富二代了”。
但真正能让这两个空间活起来的,还得是穿梭其中的各位主角。
沈马组合不用多夸,仅仅是预告里放出来的一点点“偷感”默契都在短视频平台霸榜,更何况电影四分之三的长度都是二人一起掩饰谎言。
同样搞笑的,还有卧床不起多年的奶奶转身就是会扣篮的体育健将,兢兢业业的保镖忍不住心疼吃苦的少爷,被父亲练废又心疼弟弟被操控的无脑大哥等等,每个角色都在为保护整个谎言努力,可建立在谎言上的努力又显得十分荒诞逗趣。
当然,不可避免地,《抓娃娃》中还是有许多身体搞笑的成分存在,可能作为喜剧中不那么被看好的方式,却还是能在沈腾与马丽身上发挥功效。
而且,《抓娃娃》确实让沉寂已久的电影市场活跃起来,就连工作日晚上大部分场次上座率都翻了一倍,片子仅仅点映阶段就票房直逼5亿。
这种真金白银哗哗来的实感,是近四年大部分院线作品都得不到的待遇了。
可是,《抓娃娃》的每一次笑声背后,还是藏着无尽的恐怖——一个操控儿子人生的父亲,一个言听计从的母亲,以及一个人生被反复改写的孩子。
估计许多人看《抓娃娃》时都会想起《楚门的世界》,可比楚门更惨的是,为马继业打造一整个“影视基地生活”的人是他的父亲。
于是整部电影里需要展现的父子关系十分扭曲,“我是为你好”的父亲碰上觉醒后的儿子,到底什么样的和解才是最符合观众期待的呢?
深谙中式喜剧套路和审查制度的闫非、彭大魔断然不会冒险,他们让马继业在第二年又参加了高考,也以705分证明了前期教育的实际效果,而留给马继业的自由是选择了体育大学。
也许有的人会在马继业再次捡起赛场上的瓶子时笑得前仰后合,有的人对“童年阴影”心有余悸,但不管怎么想,导演、编剧和演员们还是让大家从片头笑到了彩蛋。
遗憾的是,这样的喜剧还是藏起了那残忍的悲剧内核——望子女成龙凤的中国家长,其实都还在等一个完满结局,且这是无法改变的主流观念。
高考705分,哪怕没有去上清华北大,至少也是马继业给父母的安慰——学习好。
当然,社会竞争确实为所有人都营造了一个可怕的怪圈,做人要赢,孩子要棒,没有人能在排名和比较中幸免于难,与其说我们是在“从娃娃抓起”,不如说是通过“钞能力”抓出一个满意的娃娃。
中国家长最可怕的点亦是如此,以爱之名的控制,不过是一种炫耀成功的资本,一个延续梦想的方法,以及一生放不开手的恐惧。
不吹不黑,追个热点,说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