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末,各大城市都在忙着搞经济建设和工业建设,唯独有一座城市财政状况堪忧,工厂接不到订单,工人无法获得工资,这座城市就是诸城。
此时,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市长出现,有人说他胆大妄为,有人将其称之为“陈卖光”。他不顾众人反对,直接打包出售国有企业,这个决定给诸城带来哪些影响呢?
顶住压力上任
1974年,当时正流行着知青下乡,陈光因此再度回到寿光。两年期间,她担任多种职务,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1976年,陈光接受组织安排,顺利来到潍坊市,熟知各项事务,积累改革经验。
从1974年到1991年,陈光用17年的时间深入基层,了解企业发展建设中的问题,不断地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为之后成功完成两座城市企业改革奠定基础。
这期间,他面对棘手问题不退缩,积累越来越足的经验。
多年工作并没有磨灭他对待工作的一腔热血,反而在不断进步中收拾一个又一个的“烂摊子”,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帮助企业注入活力,帮助城市实现经济提升,帮助企业员工获得稳定的福利待遇,真真正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1991年,多座城市大力进行工业快速发展时,名不见经传的诸城却面对着企业濒临破产的窘况。
43家企业入不敷出,这些企业没办法赚到钱,也无法给工人一个交代,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负债累累成了最合适的代名词。
如果一家企业都没有办法自主运营,将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是职工得不到保障,别说五险一金,就连最基础的工资都拿不出。
二是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没钱啥也干不了,更别提享受幸福生活。
此时,组织上将陈光从潍坊调到诸城,面对着此情此景,陈光说不震惊是假的。
“之前听说过诸城企业有问题,没想到企业问题这么突出,如果不加以改革,影响的不只是企业,更影响的是诸城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
为此,陈光想尽各种办法,只为帮助企业获得发展活力。
直到1992年春天,邓小平发布南方谈话,企业增添活力,确保全国改革开放顺利进行。陈光听到这则谈话后感受颇丰,如果不对诸城内部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依然难以搅动这潭死水。
他想到的办法就是完成国有企业的改革,未改革之前,这些企业为国有企业。
改革之后,内部员工可以获得股份,改变国有企业的性质,而曾经按时收到薪水的员工摇身一变,再按照股份大小获得公司话语权。
此消息一出,出现了许多反对声音。
有人称这项改革太冒险,变了性质的企业很难再恢复原样。
也有人说由员工承担企业风险,或许很难让企业“活”起来,甚至有可能因为股东们意见不合导致公司覆灭。
陈光知道改革有利也有弊,更知道此消息一出肯定会出现反对的声音。
为了完成改革,他力排众议,准备资料详细讲解改革的可行性。
之后,改革顺利进行,90%以上的企业在短短一年三个月之内完成改革,尽显高效。
反对声音越来越小
完成股份制改革是帮助企业活起来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看一下由员工引领的企业能否重新出发。
值得肯定的是企业活力大幅增加,员工积极性不断增强。
这些企业改变掉效率低下的缺点,企业为了获得订单,努力提高产值,拼价格,拼技术,拼设备,拼订单量!
1991年,诸城GDP只有17亿元,放眼全国各大城市GDP,这数据少得可怜。
但经过陈光大刀阔斧的改革后,进行到第四年,城市GDP 飞涨为72亿元,这是肉眼可见的增长。
伴随而来的是居民生活质量平稳提升,企业有活干,员工有钱赚,部分获得股份的老员工还能获得分红。
“成就只是一时的,过了企业发展红利期,这项改革的缺点便暴露出来了”
有人不相信企业发展是长期持续性的,甚至还发表这番言论。
少数媒体批评改革太快,不利于稳中求胜。比如香港某家媒体用词犀利,将诸城市市长陈光称为“陈卖光”。
可优秀的改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陈光成功带动诸城市企业完成改革,这些企业抵住压力和时间摧残,用力展现着优秀企业的活力四射。
有诸城企业改革的例子在前,一部分迫切希望通过改革提高GDP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也纷纷前来学习。
1996年,诸城国有企业被卖光的事情得到中央重视,还亲自派调查组来诸城考察。经过长时间考察和走访,称赞这次改革是正确的,效果十分显著。自那之后,小县城里飞出“金凤凰”,为老百姓着想的陈光变成带动改革的先锋人士。
脚踏实地,励精图治搞改革
本以为他会在诸城干到退休,但组织交给他一个更为严峻的任务,那就是去菏泽搞改革,并担任副书记。
诸城人民听说之后,不忍送他离开,毕竟陈光为老百姓带去实打实的幸福生活。告别诸城的那一天,不少老百姓流下了眼泪,甚至还有人夹道相送。
当时,菏泽比诸城更大,问题却不小。
首先,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并不多,归根结底是吸引外资的能力不足。其次,企业发展速度跟不上潮流,一部分企业还保留着老旧设备,产能跟不上,自然无法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企业资金流转很难。
最后,这些企业抓不住新机遇,没办法获得新订单,创新能力弱,更新换代速度慢。
久而久之,一部分不愿破产的企业咬牙坚持下来,可却要支付水电成本和场地租赁费用。大型企业或许还能撑一段时间,但对于资金短缺的小中型企业来说,破产只是一瞬间的事。
陈光到达菏泽之后,分析当地企业面对着的问题。
一部分企业还在正常运营,另外一部分企业陷入亏损状态。确保正常运营的企业保持高活力,扭转亏损企业的入不敷出状况,因此,诸城股份合作改革不适用于菏泽。
即便问题再难,陈光也选择脚踏实地,分析问题后得到结论。那就让活力足的企业带动活力不足的企业,这项改革被取名为“送企业上门”。
一部分经营不太好的企业并不是缺少发展下去的实力,而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企业无法步入正轨。
只要有一个人或企业站出来,负责指出某一家企业走出发展困境,再继续注入资金和想法,让这些亏损的企业有了效益和收益,这才是菏泽1000多家企业的共赢。
虽然想法很不错,但实施起来却拥有着不少的阻力。
比如一部分公司老板宁可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守着一直不盈利的企业,不愿意让外人或外部企业“加入”。有些老员工不想改变,只想守着一亩三分地,抱怨声音此起彼伏。
此时,陈光顺利撕下“陈卖光”的标签,转头却又被贴上“陈送光”的标签。
可对于菏泽企业发展来说,冒险是必须的,不怕冒险才能勇于创新。既然部分企业不愿意顺应号召,某些老板不愿意将公司“拱手让人”,陈光就带着工作人员前往企业找到负责人说明情况。
渐渐地,菏泽中小型亏损企业对陈光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小,努力跟在有实力的企业后边,并顺利分得一杯羹。
1997年,近90%的菏泽企业亏损,陈光用五年的时间逐步落实“送公司上门”的政策,成效十分显著。
2002年,亏损企业比例大幅减少,盈利企业从最初的10%增长为88%。
因此也可以说,陈光扛起两座城市快速发展的大旗,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现状,分门别类提出不同的政策,最终将诸城和菏泽拉进经济提升的大门。
完成两次城市企业出色改革之后,再也没有人质疑过他的改革方法。
直到2018年,陈光完成使命,顺利到了退休年龄。
别人退休都忙着照顾家庭,他退休之后依旧精神满满,还通过互联网发布一则宣传酒类的文章。
发布之后,让芝酒获得一定的关注度,还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销量节节高升。果然印证了那句老话,干一行,爱一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事实上,陈光不仅具有改革的好脑筋,还是一位勇于顶住压力的好领导。
诸城是他改革的试验田,将国有企业卖光,只为给企业寻求活下去的机会,实现城市GDP迅速提升,展现企业发展新思路。
菏泽让他的改革再次得到世人的认可,将小中型亏损企业交给有能力带他们走出困境的大型企业或个人,这无异于是雪中送炭,打开发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