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数万天才的抗争:“985”高材生正一步步沦为父母的“累赘”

蒋帆啊 2025-02-20 10:08:17

中国电影市场上有一部叫做《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动画片被人们疯狂追捧着,它不仅打破了票房的记录,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值得琢磨的事情。

过去大家说起哪吒,脑子里蹦出来的都是那个中央台的动画片,小屁孩在海边蹦蹦跳跳的画面让人记忆深刻,那时候妈妈在厨房做饭的香味飘进客厅,我就趴在电视机前看得入迷。

现在的哪吒不一样了,他变成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新形象,这部动画电影的制作水平让人刮目相看,不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画面,而是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和想法。

让人意外的是,这部电影的导演饺子居然是个学医的,他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毕业,按理说应该在医院里救死扶伤,却阴差阳错拿起了画笔开始做动画。

这种情况在文艺圈还真不少,比如《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是海南大学毕业的,《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是华中科技大学出来的,他们都不是专门学电影或者游戏的。

有人看到这些例子就觉得,看来真的是学识比专业技能更重要,这种想法在家长群体中特别受欢迎,毕竟从古到今都说读书最重要。

但现实却很残酷,现在的学生和家长为了追求知识,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喘不过气来,特别是那些本来生活就不宽裕的家庭。

大学的学费涨得太快了,十几年前一年也就一两千块钱,现在重点大学动辄上万,有些热门专业甚至要八千到一万二,更别说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了。

这意味着父母每年要准备几万块钱来支持孩子上学,因为大多数大学生还没有能力养活自己,这是他们依靠父母的最后阶段。

心理学上有个叫依恋理论的东西告诉我们,大学生这个年龄段还需要父母的经济支持,这不光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但有些父母会直接说你这么大了还花我的钱,别人家孩子都开始赚钱养家了,这样的话听起来特别扎心,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现在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每年有上千万的毕业生,其中还包括几百万研究生,工作岗位却在减少,就算是名校毕业生也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就像前面说的那些导演和游戏制作人,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找到了新的出路,这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局限在某个框框里。

追求知识没有错,但如果因此成为家庭的负担就得重新考虑了,最重要的是先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然后再用知识来创造价值。

那些非专业出身却成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有时候跨界反而能带来新的视角和创意,就像学医的饺子,可能正是因为不受传统电影理论的束缚,才能拍出这么新颖的作品。

现在教育投入越来越大,但并没有相应提高社会流动性,反而可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负担不起学费而失去机会。

互联网时代其实提供了很多学习渠道,不少人通过网络课程和实践获得了专业技能,这可能是传统教育之外的另一条路。

文化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像哪吒这样的传统文化改编,需要既懂传统又懂现代的人才,这方面非专业出身的人反而可能有独特优势。

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很多专业培养的人才和市场需求不匹配,这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是不是太注重纯学术能力而忽视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些跨界成功的例子或许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面对现实生活需求,追求理想和坚持自我到底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