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闻之道,香之理

鸿HUNG 2022-10-10 21:30:16

骤雨刚停,雨水击入草地,泥土便在积水中荡漾出潮湿的味道,青草也被刚过的骤雨打弯了腰,还挂着露珠埋在湿润的泥土中,空中的湿气变成了混合剂,流出的青草汁液和泥土气味交融,混杂在空气中,这是闻到的感觉,自然的气息抚慰烦闷的心情。

结束一天的忙碌到家,打开电饭煲蒸汽飘出的一瞬,最朴实饱满的米饭香铺面,食物香气混着蒸汽充盈房间,而此刻,疲惫与忙碌,是气味第一时间给予了身体告慰。

形、声、闻、味、触,是人的五感,也就是人的物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感交叠,一起构成了人们对这世界新鲜的体会。而闻实际上是一种刺激,鼻腔接受来自于外界的化学刺激,或许气味给我们带来的放松,可以用科学来解释,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通过嗅觉来接受外界的化学信息,识别环境,辨认敌我,归巢、捕猎、寻偶、觅食等来生存的必要技能,绝大多数都可以靠“闻”来辨认,是事物散发出来的气味,向人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闻则辨,刺鼻的事物警醒着人们远离,这是它释放出来的信号,越好的事物和越好的香味被划上了等号。

而闻,我们并不满足与将它作为接受信息的基本手段,在我们的文化中,上到天子祭祀,从最早的周文王祭祀中就有关于“燎祭”的方法,将牲畜和玉帛置柴上,燃柴升烟,表示告天,这是我们对气味香气赋予的第一次精神上的意义;下到百姓生活,《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 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 皆佩容臭。”容臭即香囊,佩戴香囊来表示敬意,气味作为香味开始融合进的日常生活中。

而后闻香似乎变成了一种享受,“焚香、点茶、插画、挂画”是我国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四大雅事,其中焚香基于第一位的特殊地位,则来源于我们在对闻的追求中发展出的香文化,檀香、陈翔、龙涎香、麝香作为中国的四大名香,引人追捧。在数千年人们对香气的追求中,融合着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气质。

“虚窗两丛竹,静室一炉香。”香气中蕴含着的是我们独特的中国美学氛围文化,一种闲适的雅意与重视品味,从袅袅几缕香烟中散出。

“饭了庵中坐,高情等寂喧。井泉春户口,篆火午香烟。”说的便是燃香的益处,或许古人对香文化的追求,也来自与香气中对人情绪上的影响,从香气中产生的这份放松,调动着人的精神情绪,香气好似伴随着烟波,由鼻腔融入血液,洗刷疲劳,安心养神。这份对气味的追求不仅能体现在我们对香文化的追捧上,在许多不经意之处,也藏匿着我们对气味的看重。

品茶时,先闻茶香,从品茶的活动中延伸出来另一种闻茶香的逸事;品酒时,也先问其香气,闻其是否辛辣醇厚,闻其是否清澈醉人,香气成为了他们魅力的体现。

如今的气味于我们来说自带氛围的体现,是打印机刚打印出来的纸张撒发着油墨的香气,是刚洗完再阳光下晾晒的义务散发出的肥皂的清香,是陈年老旧的书籍纸张混杂着淡淡的霉味,是预示着毕业季充斥在校园里的栀子花香,是宣告秋天来临萦绕的桂花幽香。

五感具通,气味总带着我们别的感触一起来临,闻香之中的放松,来自于这份对氛围舒适的享受,不同的气味香气总带着不同的情绪和意境,似乎都带着人们最特殊的情结,留下了这份嗅觉上的记忆。

香气围绕,于闻香中放松,香味和放松在身体中恣意潜长,而闻香,便是让嗅觉给予身体片刻的安慰,即闻之道,香之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