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廖汉生上门拜访叶剑英,叶剑英向他透露:你恐怕要动一动了

五千年史鉴 2023-01-31 20:17:16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春节,廖汉生上门拜访叶剑英,叶剑英向他表示:“廖汉生同志,你恐怕要动一动了,可能会调任南京区。”

果然,不久之后,廖汉生被军委指示前往南京区任职。叶剑英再次找到廖汉生,对他传达了南京区军队的一系列安排,廖汉生则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那么,为什么廖汉生被调任到南京区?他在南京区任职期间又做了什么呢?

工作的不二人选

1975年初,中国政治舞台风云巨变,邓小平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同时,毛泽东领导全国各战线进行整顿,军队的整顿拉开了帷幕。

时任政协副主席的叶剑英也正是在同年当选国防部部长,他私下和邓小平讨论了无数次关于南京军区的事情。关于谁去稳定南京,叶剑英心里已经有了一个人选。

同时,关于“廖汉生将调任南京”的传言流传出来。

廖汉生并不清楚,中央是否做好了决定,听到传言之时心中还有些忐忑。直到那年春节期间,叶剑英透露出可能派他去南京,他心里的疑惑得到了证实。

1936年冬,廖汉生在陕北

廖汉生没有想到,这个重任竟然真的落到他的身上。叶剑英则认为,去南京的人选没有谁去他更合适了。

南京军区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只有两项:一是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二是精简整编并加强军事训练。这个人,一定要有卓越的军事修养和军事实践能力。

廖汉生驰骋西北战场,带过不少军队立下赫赫战功,还带出了号称“天下第一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是一位具有超高军事素养的战士。

1946年,在参加延安保卫战时,廖汉生率领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数次战胜敌人,体现出廖汉生出色的军事能力。

1946年11月,胡宗南调集10个旅对延安发动突袭,中央机关正是危急时刻。在贺龙将军的指挥下,廖汉生带着第1纵队调赴陕甘宁边区,去给党中央、毛主席当警卫员。

12月,廖汉生带着近万官兵渡过黄河,在寒风中听毛主席指挥。毛泽东健步从第1纵队的队首走到队尾,检阅完毕,他站在高处大声说:

“反动派现在要来进攻陕甘宁边区,你们来了很好,边区人民欢迎你们。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就交给你们了!”

猎猎寒风,廖汉生身上是冷的,心却是热的。廖汉生在数万将士激越的口号中十分振奋,他跟着大喊:

“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

廖汉生(右)攻克环县

1947年3月,胡宗南加大了攻势,为了掩护中央机关撤离,廖汉生率领第1纵队与数倍敌人激战7昼夜,在牵制敌人兵力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随后,廖汉生又率领第1纵队接连参加了青化砭等战役,并且取得三战三捷,极大地稳定了陕北的战局。

1947年5月下旬,在陇东战役中,廖汉生指挥第1纵歼灭敌军81师179团,又攻占了环县。紧接着,廖汉生乘胜追击,北上直击敌腹,收复了定边、安边、盐池地区。

在廖汉生这番连番胜利之下,西北战场的局势发生了重大转折。

毛泽东在会议上,重点夸赞了廖汉生等人,并且鼓励廖汉生:

“我们现在正是在上坡路,最要的就是坚持,只要坚持爬到‘山坳’,剩下的仗都好打了。”

听完毛主席的话,廖汉生备受鼓舞,在沙家店一战中,全力以赴,积极动员士兵,大喊“消灭36师”等口号,最终歼灭了整编36师。

可以说,沙家店一战中,我军已经爬到了山坳,廖汉生等人指挥我军打掉了敌人的气焰,战争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了。

廖汉生有着光荣的斗争历史,最重要的是,他对党对国家十分忠诚。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廖汉生对以工农阶级革命有着天然的亲近,从一个农家人成长为一代名将,廖汉生的心始终站在工农阶级这一边。

另外,去稳定南京的这个人,党性一定要强!能够忠诚于党!

因此,选择廖汉生是去南京的不二人选,他精于部队建设,有着长期的战场实践,尤其是对党忠诚。不外乎,叶剑英会选择廖汉生了。

不过,对于廖汉生本人而言,这次去南京有着不少的压力。

但既然党选择了廖汉生,他就会义不容辞全力以赴。1975年2月,中央军委任命廖汉生为南京军区政治委员、军区党委书记。

奔赴南京军区

这次去南京,廖汉生心里没谱,历经世事,廖汉生经过艰苦生活,也有过辉煌之时,有不少的工作经验。

在红军岁月,廖汉生担任过师政治委员;在抗日战争时期,廖汉生担任过军分区政治委员;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还担任过军政治委员。

可是在这个节骨点,去南京担任政治委员,廖汉生内心难免惴惴不安。

因此,廖汉生在参加常委会议时,当场向在场的同志征求工作意见,希望“兼听则明”。在会同志都会廖汉生的工作提出了客观的意见,使得廖汉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工作能力。

会后,廖汉生又逐个走访了各个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廖汉生的积极主动,代表了他对去南京军区工作的认真。

之后,叶剑英再次接见了廖汉生,给他去南京军区工作给予指示,提出许多细节问题。叶剑英表示:“你去了南京军区,不要随便表态,也不要急切表态,先观察再动作。

廖汉生点点头表示明白,坚定道:“一切行动听指挥!”

接着,叶剑英元帅和廖汉生谈了关于南京军区的工作内容,转达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改编的意见。

这次廖汉生去南京,最重要就是解决军队臃肿和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

除了叶剑英,廖汉生还见了邓小平、聂荣臻、徐向前几位领导,他们都对廖汉生这次南京之行表示鼓舞,让廖汉生放开了做。

对于南京军区的工作,邓小平指示廖汉生要大力宣传毛主席的“安定团结”“军队要整顿,要统一编制”“提高纪律性”等。

最后,邓小平还对廖汉生个人提出要求:“你过去是有‘角’的,有‘硬角’,你要保持这个,这是毛主席提倡的,同时你也要谨慎。”

徐向前则要求廖汉生:“你去的时候要多听少说,大胆细心。”

聂荣臻则表示了对廖汉生的鼓励,他直接说:“你很超然,我们都支持你!只要坚持原则、多调查研究就好。”

1996年3月,廖汉生 (左二) 在纪念贺龙诞辰 100 周年座谈会上

几位首长的鼓励给了廖汉生很多帮助,让他对这一次的南京之行充满信心。

临行前,廖汉生还先后向在北京的老领导、老战友粟裕、宋时轮、王震、薛明等同志一一辞行,请他们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意见。

这几次谈话加强了廖汉生对南京情况的了解,叶剑英、邓小平、徐向前、聂荣臻四位首长的指示,表明了军委对南京军区大力整顿的意图,也为廖汉生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

廖汉生先落实了干部政策,从干部个人出发,通过召开会议、干部谈话等方法,宣传“提高党性”“统一编制”“提高纪律性”。

另外,廖汉生还主动去了解军区首长的工作模式,他发现南京军区首长都在各自的家里办公,文件送到家里,秘书也住在家里。而且,这些军区首长都住的很分散。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一个文件要由办公室派人送到军区首长家里,如果这份文件需要好几个首长批阅,一传就是几天。

这样的工作状态不适应军队高度集中统一的特点,因此,廖汉生建立起了集中办公制度。

廖汉生主动地在会议中提出:

“总在家里批文件、看电报,工作效率不行,一份文件传好几次、好几天,谁都能看不利于保密。除了生病的,以后军区首长一律到机关来上班。”

同时,廖汉生特意吩咐办公室的同志,以后电报、文件一定不要送到首长家里,只能到办公室来看。

廖汉生自己还以身作则,每天准时来办公室上班,赢得了军区机关同志的一致好评。

廖汉生(右一)在攻占的堡垒上合影

廖汉生的这一系列举动,取得了颇大的成效,也让叶剑英、邓小平等人连连称赞。

同时吗,他还提议建立首长集中学习制度,每周都会有固定时间来学习军事政治理论,这样的学习加强了办公室纪律建设。

这一举措还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利于保密、便于工作。

另外,廖汉生还亲自下部队、跑海防,一心扑到部队建设上。在廖汉生的工作下,极大地稳住了南京的局势。

可以说,廖汉生在南京军区的工作中认真负责,作出了实事。

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邓小平、叶剑英等首长的选择没有错,廖汉生认真落实了军委的方案,贯彻了毛主席“安定团结”的指示。

廖汉生作为一个老革命家,他听从指挥,同时还重情重义,时刻不忘记家乡的人民。

廖汉生重情重义

廖汉生一直在坚定党性,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

另外,他还重情重义、不计较得失。1935年,廖汉生带着3000桑植县子弟走上长征的道路,这些家乡子弟信任他,愿意跟着他奔赴革命。

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不少战士战死沙场,3000子弟战争之后只剩下不到300人。

对于这些桑植子弟,廖汉生充满愧疚,这是他永远的痛。1979年6月,他带着夫人和儿子回到桑植县,看到桑植县人饭都吃不饱,他十分痛苦,说道:

“我们桑植人跟随贺胡子闹革命,刀子搁在颈根上,不就图个有饭吃、有衣穿!桑植不富,我心难安啊!”

1980年5月,邓小平肯定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传达了农村改革势在必行的消息。同年9月,中央肯定了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桑植慢慢开始包产到户的道路。

1984年,廖汉生再次回到了故乡桑植县,听取了县委关于桑植县的建设情况。廖汉生还协调桑植烟厂保留问题,促使县财务有份稳定财源。

1986年10月,廖汉生 (右二) 回乡时与桑植贺龙中学师生亲切交谈

还有桑植组建的贺龙电站建设问题,廖汉生争取列入国家计划,获得了专项资金支持。这些项目都在廖汉生的关心下一一建成,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他可以说是尽心尽力!

除了对家乡尽心尽力,对于所有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们,廖汉生都很关心革命家属、家乡。

湖北省恩施鹤峰县也是一个“红军老家”,1933年,鹤峰县仅有6万余人,而其中竟然有2.5万人参加革命,更有3000多人战死沙场。

在新中国建立后,廖汉生还重回鹤峰县,看望了当年那些老红军。

对于鹤峰县的贫穷,他一直念念不忘。1986年,鹤峰县委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扶持建设的贫困县申报愁眉苦脸。

廖汉生直接向国务院扶贫办提意见,他认为,鹤峰县人民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这里的老百姓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心不安。

在廖汉生的斡旋下,鹤峰县获得国家资金支持,给县城经济发展输入了可持续的血液。

20世纪90年代,桑植县和鹤峰县已经焕然一新,看着桑植县和鹤峰县的面貌变化,廖汉生为此感到由衷的开心。

廖汉生总是说自己是个山里娃,他对农村的土地有深重的眷恋,这表现了他淳朴的本性。从山里娃走到名将的位置上,廖汉生始终没有忘本。

廖汉生同志入党70多年,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虽然他身上有很多称谓,但他从不在意那些虚名。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执著名利权势,而选择尽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做贡献。

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永远尊敬!谨以此文,致敬廖汉生将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