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明朝社会发展对人物画有什么样的影响?

五千年史鉴 2023-01-15 22:51:09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社会发展对美术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美术作品又反映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美术史源远流长,与欧洲变化多端的风格不同的是,中国美术作品的风格保持着惊人的延续性。

其中,明朝的美术作品就深受唐、宋的影响。同时,明朝社会急剧变化,商品经济发达,其美术作品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人物画作为明朝典型画坛流派,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绘画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形式、风格。

一、承接宋代,式微隐于道释、宫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为了集中权力、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了许多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朱元璋大力提倡“儒学思想”,宣扬道家、佛学思想,达到“教化于民”的作用。对于画坛,明朝则高压打击,画坛不能出现张扬、外露、高调的作品。

在这种背景下,人物画式微已渐成事实。

中国人物画历来追求“形神兼备”,人物画作易凸显其性格,在造型、神情上多有修饰,且直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在明朝高压的文化政策下,人物画的创作容易生是非,因此人物画创作数量大大减少。

另外,明代画坛流派诸多,山水花鸟画、壁画、道释画等诸多流派异彩纷呈。人物画缺少积极的土壤,明朝画坛逐渐被山水花鸟画、道释画等题材占据。

在很长一段时间,明代画作都以道教、佛教为题材。

不过,虽然人物画相对式微,宫廷人物绘画亦是不可缺少的,元朝统治者利用宫廷人物画巩固其封建统治。

明成祖朱元璋为了让后代了解祖宗辛苦,因此召来大量画师将皇室故事创作成绘画。

明成祖朱棣也令画家创作了《汉文止辇受谏图》,图中画了汉文帝停下听从臣子意见的故事,朱棣把这幅图挂在起居之所,提醒自己倾听贤臣意见。

明朝统治者用画作在巩固统治这一行为,对明朝的人物绘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明朝宫廷画继承宋朝宫廷画,却没有专业的机构,一般是画师应召入宫为皇室作画。

即使创作风格单一,明朝宫廷人物画的技法发展已经十分成熟。明朝承接宋代的画艺,宫廷人物绘画精致细腻、唯美动人。

明帝后像册 孝恭章皇后,绢本纵65.7厘米,横51.8厘米。其中人物工笔细腻、端庄大气、简洁漂亮、色彩和谐,技艺成熟,表现出明朝人物绘画成熟的技艺。

在宫廷人物绘画中,多描绘皇帝、皇后出行,多描画朝廷、宴席等场景。这时的宫廷人物画为政治服务,取材范围较小,难有创新。

创作方式更是一脉相承自宋朝,以描绘地栩栩如生、真实为目的。因为国家初建,政权需要加强巩固。明朝施行“教化”政策,囿于明朝高压的文化政策,画师也不敢随意发挥。

二、从宫廷绘画到民间人物绘画

明朝统治者重视绘画,只是重视人物绘画带来的宣传、教化作用,大多数人物画除了皇子、皇后,就是如倪端《聘庞图》一类明君贤臣的画作。

这对人物画的发展,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制约。

早先,明朝宫廷人物绘画因为巩固统治而兴盛,但是受到统治者的制约,也会因为朝政变化而变化。

明中期之时,正德皇帝不学无术,嘉靖皇帝沉迷炼丹,朝政腐败、国家财政紧缩。在这种情况下,宫廷绘画更加凋零。

同时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手工业、工商业逐渐繁荣起来。民间自由度更宽,人物绘画的重点逐渐从宫廷转向民间。

当时的苏州是有名的纺织中心,无数绣娘、女工活跃在一线纺织商业上。苏州城经济繁荣、欣欣向荣。同时,芜湖浆染业、佛山矿采业、景德镇制瓷业都发达起来。

手工业异常繁荣,商品经济飞速发展,涌现了许多富人以及市民阶级。

满足了物质需求,富人与市民阶级开始追求精神享受,民间人物绘画就是在这一时期兴起。同时,明朝还出现了许多文人雅士,如:文徽明、沈周、唐寅、仇英。

这四人被称为“吴门四家”,在江南是比较有名的画家。他们的画作自成一派、各行其是,丰富了明朝人物画作的风格。

而他们又多是无心于政途,或在政途上失意的文人墨客。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从而寄情山水,将情志寓于书画之中。因此,受到了富人和市民阶级的追捧。

这些文人在画作中表现出细腻而深刻的感情,传达了或悲悯、或激情、或坚韧的感情。

唐寅就是最著名的人物,唐寅又名唐伯虎,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因为早点受舞弊案件牵连,绝意仕途、行迹放纵,尤其精于书画,尤擅人物、花鸟。

唐寅在诗词《言志》中说:“不练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足以可见,唐寅在仕途失意之后,潜心书画。在书画上,唐寅先曾在多位名师下学习,周臣、刘宋年都曾是他的老师。唐寅加以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画作风格上,唐寅联系多种风格,从社会各阶层中获取灵感。在《王蜀宫妓图》的创作中,唐寅便参考南宋院体画。其中工笔重彩、服饰艳丽,宫女争相打扮的情态跃然纸上。

其中,唐寅创作的《流民图》也表现了当时最底层人物的百态,不无反映了他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从唐寅的创作内容以小窥大,明中期时的人物画,不再拘泥于宫廷,而是转向民间;不再纯粹体现政治宣传,而是表现社会百态。

随着因为明后期通俗小说的兴起,人物画开始转向插画。

而人物画本身擅于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物内心的特点,使的明朝人物画在插画这个题材上大放光彩。许多人物画家为明朝小说作品中创作插画,人物画找到了新的舞台。

三、中兴的人物画

明中叶之后,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富人和市民阶级迫切想要新的娱乐方式,同时市民阶级壮大,为通俗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

除了市民文学兴起、商业迅猛发展,造纸印刷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雕版印刷在明朝逐渐兴盛,为了印刷书籍,明朝从事刻书的机构就包括官府、书院、书坊。明朝也设立了经厂,专门刻板图书。

这些图书多是描绘市民阶级,作为元杂剧之后的成熟艺术形式——明传记小说,描绘了当时市民的日常生活等。

包含丰富的社会各阶层形象,如商人、手工业者、艺人、城市贫民。《水浒传》就是明朝文人施耐庵创作的作品,描述了绿林好汉落草为寇,现在亦是经典。

明朝洪武年间,明朝统治者还免除了书籍税,客观上促进了书籍业的发展,推动了明朝人物插画的兴起。

明朝慢慢出现以市民为故事内容创作的小说、戏曲,这些小说、戏曲需要大量的人物插画,明朝人物画家有了用武之地。

其中,明朝人物画家陈洪绶就是其中的代表。

陈洪绶的作品《九歌图.屈子行吟图》就结合了书籍内容,是早期的的木板刻画。画作结合了屈原九歌内容,刻画了屈原伫立于湘江河畔,思国忧民,徘徊在江水之旁,忧愤满怀。

当时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水浒传》风靡明朝,陈洪绶还做了版画《水浒叶子》。他风格变化强烈,线条转折苍劲有力,刻画的人物形象准确,将40位水浒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演变,明朝的人物绘画表现出独立的风格和美学品味,后期的插画作品更是表现出对人个体的尊重。

结语:

明朝的人物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朝后期的人物画与广泛的社会现象、人文背景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直到现在,不论是早起宫廷画的精细工笔,还是后期插画对个人力量的呈现,都深深影响着当代人物画的创作,明朝人物画为人类绘画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陈洪绶对线条古朴的应用和对美感的敏锐,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有着深刻影响。在陈洪绶离世一百多年来,他的画作依然被不断临摹。

可以说,收藏明朝画作进行学习、模仿,可以取精去粗,扩宽美术的艺术视野。从明朝人物华中,更可以借鉴如何从文人画走向通俗的艺术精神。

我们现在依然有很多晦涩难懂的画作,有着不同的文化视野。从明朝人物画的演变和转型中,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习如何把它们交融在一起。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明史》

《水浒传》

《菜根谭》

1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