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去世后,我坚持带家人回老家过年,却又在年初二又匆匆离开!

小妖的感情日记 2025-02-12 08:10:05

引言: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一些地方和记忆深深扎根于心底,无论走得多远,都无法割舍。故乡,是许多人灵魂深处的归宿;亲情,是人生旅途中最温暖的灯塔。

鹏伟出生在一个小村庄,父母早逝后,他便和外婆相依为命。外婆是家里的主心骨,她用一双粗糙却温暖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庭。大舅舅、二舅舅虽然各自成家,但每逢重要节日,总会带着家人回来帮忙,给这个并不富裕的小家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小时候,鹏伟最期待的就是过年。腊月一到,外婆就开始忙碌起来,腌腊肉、蒸米糕、炸丸子……厨房里总是飘散着诱人的香气。而大舅舅则负责劈柴烧火,二舅舅会爬上梯子挂红灯笼,把院子装点得喜气洋洋。鹏伟最喜欢跟在外婆身后,看她包饺子时熟练地捏出一个个元宝形状,还会偷偷揪一小块面团自己玩。

有一年除夕夜,鹏伟因为偷吃还未蒸熟的饺子闹了肚子,疼得直哭。外婆赶忙熬了一碗姜汤,轻拍着他的背哄他入睡;大舅舅连夜骑车去镇上买药,回来时冻得满脸通红;二舅舅抱着他在炕上讲故事,逗得他忘记了疼痛。那一晚,鹏伟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听着窗外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觉得再冷的冬天也变得格外温暖。

第二天一大早,全家人穿戴整齐,一起去村里的“祖祠”祭拜先人。外婆领头,手里提着香烛,嘴里念叨着祈福的话。鹏伟牵着外婆的衣角,看着烟雾缭绕中的牌位,懵懂中感受到一种庄严与敬畏。从那时起,他明白了,“祖祠”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份传承,一种血脉相连的纽带。

后来,鹏伟考上了大学,成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临行前,外婆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件新棉袄,说:“到了城里别忘了咱家的规矩,做人要踏实。”大舅舅送给他一个旧皮箱,里面塞满了家乡特产;二舅舅拍拍他的肩膀,叮嘱道:“好好学,将来回来看看我们。”

大学期间,鹏伟靠申请补助和勤工俭学维持生活。每次放假回家,外婆都会提前准备好他爱吃的菜,大舅舅和二舅舅也会围坐在一起听他说学校里的新鲜事。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总能让鹏伟感受到家的温暖。

然而,时间悄然流逝,外婆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有一年年夜饭桌上,外婆已经无法久坐,只能由大舅舅扶着勉强吃了几口。第二天一早,大家依旧按照传统前往“祖祠”祭拜。那天晚上,外婆拉着鹏伟的手,低声说道:“孩子啊,以后不管走多远,都别忘了根在哪里。”

几年后,外婆去世了。葬礼由大舅舅主持,全村的人都来送别这位慈祥的老人。从此之后,大舅舅和二舅舅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再也没回过老家过年。村子愈发冷清,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剩下一些孤寡老人守着空荡荡的房屋。

鹏伟毕业后留在了附近的城市工作,离家很近,但他每次回家都觉得孤单。没有外婆在门口迎接,没有舅舅们热闹的谈笑声,甚至连熟悉的邻居也越来越少。一次春节,他独自站在院子里,望着破败的屋檐,心中涌起一阵酸楚。

结婚生子后,鹏伟开始独自承担起家庭责任。他坚持每年带儿子回老家祭拜祖先,并教他认识家族的历史。“这是你的太奶奶,这是你的曾祖父……”他指着“祖祠”里的牌位耐心讲解,希望下一代能记住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

今年春节,鹏伟决定再次回家过年。妻子劝他不必如此执着,毕竟家里已经没人等着了。但鹏伟摇摇头,说:“这不是为了谁,而是为了我自己。”

大年初一一大早,他带着儿子来到“祖祠”。阳光洒在斑驳的墙壁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气息。鹏伟点燃三炷香,郑重地鞠躬叩拜,然后转身对儿子说:“这是我们家的传统,不能断。”

离开的时候,鹏伟站在村口久久不愿挪步。他看着熟悉的老槐树、干涸的小河沟,还有那条通往村外的泥巴路,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那个穿着新棉袄、蹦蹦跳跳跑向外婆怀抱的小男孩。

结语:大年初二清晨,鹏伟收拾好行李,准备返回城市。临走前,他特意绕着村子走了一圈,看看那些熟悉的老房子和田野。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他回头望了一眼自家的院子,心里五味杂陈。汽车启动的一瞬间,他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老人的家,再热闹也是别人的;自己回家,只是为了看看那些熟悉的地方和记忆。而这一切,都是他对故土最后的眷恋。

0 阅读:2

小妖的感情日记

简介:记录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社会大小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