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我终于鼓起勇气回家过年。一方面是公司放假早,另一方面是爸妈在电话里反复念叨:“一年到头也不回来几次,你再忙还能比我们老得快?” 带着满满的愧疚和刚发下来的年终奖,我踏上了回乡的列车。
然而,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家里走出来时,银行卡余额已经耗尽 —— 我的年终奖被这个春节彻底 “掏空” 了。
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春节收压岁钱,那时候几十块钱就能让我开心好几天。可如今,轮到自己给别人发压岁钱时,才发现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除夕夜,家族聚餐热闹非凡,孩子们围着餐桌跑来跑去,大人们则忙着寒暄敬酒。饭后,按照惯例,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红包。作为家族中第一个工作的人,我也加入了这场 “传统仪式”。表弟、堂妹、侄子…… 一圈下来,每个孩子都收到了一个厚厚的红包,而我的钱包却迅速瘪了下去。
“姐,你是不是发财啦?这么大方!” 表弟拿着红包笑嘻嘻地说。我勉强挤出一抹笑容,回应道:“哪有啊,就是图个吉利。” 实则内心暗自盘算着刚刚的支出。
除了亲戚之间的走动,每年春节还有一项固定活动 —— 初中或高中同学聚会。今年也不例外,初四那天,微信群里瞬间热闹起来,班长提议去镇上新开的一家火锅店吃饭。
“好久不见,听说你现在混得不错啊!” 酒过三巡,大家的话题逐渐转向各自的生活状况。有人炫耀新买的车,有人分享升职加薪的经历,还有人抱怨创业失败的辛酸。而我,则成了那个被调侃的对象:“听说你在大城市当白领,月薪应该挺高的吧?”
想着曾经大家对我的看法,如今我既然有了不错的工作,可不能丢了面子。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只能尴尬地笑笑,然后掏出手机抢买单的机会。毕竟,当年成绩垫底的我如今算是 “逆袭成功”,如果不表现得慷慨一点,似乎对不起他们对我的重新认识。
一顿饭下来,几百块钱就没了,但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我觉得值了。至少,这一刻我们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
如果说压岁钱和同学聚会是主动支出,那么亲戚间的拜访则是无奈的支出。每次去叔叔伯伯家拜年,总少不了带点礼物,比如烟酒、茶叶或者水果篮。这些东西看似不起眼,但累积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亲戚还会趁机提出各种请求。“听说你在北京工作,那边教育资源好,能不能帮忙联系个辅导机构?” 二舅妈一边递茶一边试探性地问。“哦,对了,上次听你说认识某某公司的 HR,能不能帮我儿子推荐一下简历?” 三叔的话更是直接。
我心里十分纠结,一方面深知这些请求并不容易实现,另一方面又害怕拒绝会伤了亲戚间的情分。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亲戚之间的情分往往比利益更重要。如果拒绝得太生硬,只会落下 “忘本” 的骂名。最终,我还是咬咬牙,尽力答应下来。
春节结束返程的路上,我翻看手机里的账单记录,发现短短十天时间竟然花掉了将近两万块。这些钱包括压岁钱、同学聚会、亲戚送礼以及一些零碎的开销。虽然心疼,但仔细想想,每一分钱都有它的意义。
压岁钱传递的是祝福,而同学聚会维系的是友情,亲戚间的走动延续的是血脉相连的亲情。尽管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人主义,但在乡村这片土地上,人情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或许,这就是春节的意义所在吧。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将分散各地的人们重新连接在一起。即使为此耗尽了年终奖,我也愿意接受这份 “甜蜜的负担”。
毕竟,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
装逼就装逼,,,别鬼叫!!![无奈吐舌][无奈吐舌][无奈吐舌]
至少你过年比较胖,出气都比别人大口,现在减减肥也好
我过年才花了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