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也不例外,他们崇尚中国、学习中国、赞扬中国。但是,欧洲的公知绝不像中国的公知那样丧失自我、甚至爱西方爱到仇视祖国的程度,更甚至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羞耻。
一、欧洲的“中国热”曾经流行数百年
公元476~1453年的“中世纪”,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欧洲科技停滞、思想禁锢、文化落后。与此同时,中国经历了唐、宋、元、明朝代的发展,科技、文化、思想先进发达,堪称人类文明进步的宝库。这一宝库被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们发现,并迅速翻译引介到欧洲,很快引起欧洲文人们的重视。“中国学”(Sinology)在欧洲逐渐兴起,中国热在欧洲的民间和学术界流行了数百年,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
“中国人已经注意到了他们文化的优越性,如同古代的希腊人把其他所有的民族都视为野蛮人一样,因为他们本身同样是用两只眼睛来理解所有事物的。欧洲人却只是以单眼观察世界,他们却又认为除自己之外,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是盲人。”——欧洲学者乔安·巴罗劳斯,560年
“为了宗教的利益,学习中国的典籍与科学,并在宗教允许的范围内去适应他们的礼仪与习惯,以便更容易地渗入他们的思想……”——意大利籍教士、汉学家利玛窦,1600年
“14世纪文艺复兴有两个重要的源泉:一部分根植于已在拉丁西方显现的知识和思想;另一部分依赖于新学问和从东方流入的文献。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翻译运动,希腊古典科学和东方实用科学,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传教士发挥着很独特的作用。”——美国历史学家哈斯金斯,1920年
在启蒙思想家中,热烈地谈论中国,几乎成为一种时尚和思想界的主流。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积极地接受、热烈地赞誉以至狂热地崇拜的还有很多人物,他们大多数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包括马勒伯朗士、佛朗克、沃尔夫、马安史、龙华民、魁奈、比埃尔·波维尔、狄德罗、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杜尔哥等。
二、保持自我 热爱祖国
向中国学习,这种狂热的风潮席卷欧洲学术界,欧洲“公知”们的模样,我们中国人是不陌生的。因为,清末之后直至当今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和学者们的态度,每一位中国人都很熟悉。
但是,欧洲的公知们坚守着两个底线:
1、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待中国,学习中国的优点和长处,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富强。
2、不献媚、不屈膝,保持民族尊严和气节,保持客观的学习态度,始终相信在自己努力下,祖国一定能够脱胎换骨、走向强盛。
这方面,欧洲的公知们做得很好,即使如科学家莱布尼茨(法国科学院院长)、伏尔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三、重新塑造历史 树立民族自信
自汉代以来,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始终是欧洲人的向往,从丝绸之路的美轮美奂的产品,到马可波罗的游记;从传教士传递回欧洲的中国科技、文化资料,到商人们带回来的口口相传。欧洲普罗大众从心理上对中国是敬仰的、也是自卑的。
为了梳理民族信心,欧洲学者们逐渐形成了集体意识,重塑欧洲历史,建立全新理论。在近代欧洲经济、科技追究直至超越中国之后,以黑格尔、爱默生、韦伯等为代表的一群人,塑造出一套“天命理论”,宣扬欧洲种族和文化的天生优越性,否定人类文明的多元性,极力贬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科技等等。
这套“欧洲中心论”的思想,正被当今中国的公知们搬运到中国,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向中国人宣扬!
四、写在最后
以历史事件为参考,我们不难了解:欧洲人在北美发现的是土地,在东方发现的是文明,一个发展程度高于欧洲的中华文明最后,一个影响欧洲数百年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
以历史人物为参照,我们不免汗颜:欧洲的公知们对待自己祖国、自己的民族的态度是那么的尊重、爱戴、呵护,与他们相比,我们中国的某些公知们,天地之别!
最后,送给当今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一段话:
“中国人在德行、智慧、谨慎、信义、诚笃、忠实、虔敬、慈爱、亲善、正直、礼貌、庄重、谦逊以及顺天道诸方面,为其他民族所不及,你看了总会感到兴奋,他们所依靠的只是大自然之光,你对他们还能有更多的要求吗?”——柏尼埃,巴黎《学术报》,1688年
我们的公知们,请做到真正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