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硝烟弥漫至今,战局的发展却让人大跌眼镜,曾不可一世的北约,竟在这场冲突中逐渐暴露出疲态,愈发显得 “拉胯”,这背后究竟是何缘由?
北约原本精心谋划了一场堪称 “完美” 的战略布局。在其理想蓝图中,俄乌战争应是这样演进:乌克兰以国内工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资料作抵押,向欧美财团贷得巨款,而后用这笔资金疯狂购入北约制式武器与技术支持。战场设定在乌克兰东部,北约企图借此让俄罗斯陷入与 “北约化” 乌军的苦战泥潭,不断消耗其国力。
俄罗斯若想求胜,必然得持续征兵,同时对社会资源进行大规模调配,将有限工业生产力向军工领域大幅倾斜。如此一来,卢布发行量势必大增。此时,北约瞅准时机,计划将俄罗斯踢出 swift 交易系统,冻结其对外贸易,再加上撤离在俄境内投资,妄图从经济根基上击垮俄罗斯。北约笃定,这般操作之下,俄罗斯国内必将陷入货币购买力暴跌的深渊。在外汇管制背景下,百姓手中卢布能买到的商品数量锐减、品类单一,最终整个国家经济走向崩溃。
战后,北约及其盟友更是打着如意算盘,企图效仿苏联解体时的 “捡漏” 操作,只需掏出极少美元,就能将俄罗斯境内优质工业企业收入囊中。而乌克兰呢,因无力偿还外债,只能将工业、农业等生产资料拱手让给西方盟友。经此一役,北约自信能掌控全球粮食、化肥贸易最大份额,进一步夯实其全球霸权根基。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北约这一整套看似无懈可击的幻想,最终却被其无力掌控的中俄贸易彻底击碎。中国自冲突爆发以来,始终坚守与俄罗斯正常贸易往来,虽明言不涉及军工领域,但这一贸易纽带却实实在在成为俄罗斯抵御经济崩溃的 “坚固盾牌”。
中国工业产品能化解俄罗斯货币贬值危机,关键有两大因素。其一,战前俄罗斯从欧美进口的大量商品,实则多为中国制造,只不过贴了欧美品牌商标。欧美企业借此赚取巨额品牌溢价,俄罗斯民众购买时支付的是 “商品价值 + 高昂品牌费”。如今美西方制裁,欧美企业撤离,中俄直接贸易让这部分品牌溢价归零。换言之,即便卢布贬值,因少了品牌溢价 “水分”,其实际购买力并未大幅下滑,某些品类甚至不降反升。其二,贸易从来都是双向奔赴。若仅是中国单向供货,大量卢布积压手中,出口商品价格必然攀升,俄罗斯经济同样会出问题。好在俄中贸易互补性极强,俄罗斯手握天然气、石油、矿产、林木、渔业、农产品等丰富资源,恰是中国所需。伴随中俄高层频繁互动、商界代表团密集磋商,双方贸易往来愈发顺畅。中国用出口商品换来的卢布,反向购入俄罗斯大宗商品,实现卢布与人民币二次互换,资金良性循环,贸易稳步推进。
正因如此,北约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沦为一厢情愿的空想。随着战争持续,中俄贸易规模一路高歌猛进,俄罗斯超发货币反而跟不上贸易需求,经济崩溃的 “噩梦” 并未如北约所愿降临。有中国这座强大工业国作为坚实后盾,俄罗斯打赢战争的信心与底气愈发充足。而中国也收获颇丰,最为关键的是,通过紧密经贸合作,让俄罗斯从被西方孤立的 “北极熊”,逐渐转变为携手共进的友好伙伴,如同亲密近邻 “加拿大” 一般,双方携手迈向更广阔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