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9军迎来了一位新军长,而新军长的到来,让副军长黄达宣惊讶不已,因为这位军长是他曾经的战友,更是曾经的“俘虏”。回想起1948年的辽沈战役,黄达宣亲手俘虏了年轻的国民党士兵徐惠滋,并劝说他留在解放军。这个曾想着回家种地的年轻人,经过多年磨砺,最终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官。黄达宣不禁感慨万千,究竟是什么让徐惠滋从一名士兵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军官?
1948年11月,沈辽战役结束后,徐惠滋这个年轻的国民党士兵,站在人群中,面容疲惫,眼神空洞,作为一名普通的机枪手,他并没有为战争带来太多闪光的表现,只是机械地跟随队伍走到了这一步。面对解放军的胜利,战场上无数的俘虏仿佛被洗劫过的废墟般沉寂,没人再敢高呼号令。黄达宣带领的尖刀连也因前线的激烈冲突而损失惨重,急需从俘虏中选拔新兵来填补空缺。
作为尖刀连的连长,黄达宣目光锐利,曾在无数战斗中亲自领兵冲锋,他很清楚,挑选士兵绝不能草率。他开始在人群中一一扫视,挑选那些身强力壮、能打能拼的战士,对于投降的俘虏,解放军实施优待政策——留下来继续为新中国奋斗,或者领取路费回家重建生活。看着一排排垂头丧气的俘虏,黄达宣感到一丝无奈。
就在黄达宣以为自己可能找不到合适的人的时候,他的目光扫过人群的一角,突然停留在了一个特别高大而壮实的身影上。这个人就是徐惠滋。尽管他身上穿着国民党军的制服,但那挺拔的身躯和坚毅的面容让他在人群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黄达宣的眼睛一亮,心里默想:“这小伙子看着结实,可能是个不错的人选。”他毫不犹豫地走上前,朝徐惠滋喊道:“你,出来。
徐惠滋一步步走向黄达宣,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坚定的混合,他简短地回答“报告长官,我叫徐惠滋。”黄达宣心中一动,继续询问:“你多大了?”“16岁。”徐惠滋回答得干脆利落。“你在军队待了多久?是哪一支部队的?”黄达宣接着问。“不到一年,是机枪手。
黄达宣心中暗自评估,若这小子有训练基础,或许能为尖刀连带来一股新的力量,他决定再进一步考察,问道:“你打算留下来,还是回家?”徐惠滋的回答让黄达宣大吃一惊:“我不想当兵了,想回家种地。
当黄达宣听到徐惠滋的回答时,他有些错愕,这个年轻的国民党士兵竟然不愿继续参战,只想着回家种地。对于黄达宣而言,这个选择几乎是难以理解的,他焦急地开口说道:“虽然东北已经解放,但全国许多地方依然在战斗,留下来吧,留下来能为国家做贡献,自己也有更好的前途。
虽然他之前渴望回到家乡过平静的生活,但黄达宣的话却让他重新考虑,他开始思索,如果继续留在战场上,或许能帮助解放更多地区,也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经过一番思考,他终于下定决心,目光坚定地回答:“好,我留下来,跟您一起打仗。
黄达宣的心中一阵松懈,似乎这份决心解决了他心中的疑惑,看到徐惠滋做出决定,他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立刻安排他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战俘营。黄达宣在清点完队伍后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他带出来的士兵似乎少了一个,他一遍遍检查名单,却怎么也找不到徐惠滋的名字。
来到战俘营时,黄达宣看到徐惠滋竟然又在那里,见到黄达宣走近,徐惠滋低着头,有些不知所措。黄达宣脸上带着几分不解和愠色走到他面前,语气沉重地问道:“你明明答应了我,怎么又跑回这里来了?”
徐惠滋抬起头,脸色有些潮红,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情感,最终他低声说道:“长官,我……我离开家太久了,心里一直惦记着我娘。跟您一起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再见到她。
黄达宣深深吸了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柔情,他走近徐惠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温和却坚定地说道:“放心吧,我们很快就要经过山海关了,到时候你一定能回家看看你娘。你不是一个人,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家人、为了更多的人而战斗。
徐惠滋听到这些话,眼眶渐渐湿润,泪水在眼中打转,他低下头,不再言语,只是默默点头。黄达宣看着他,心中满是感慨。虽然徐惠滋依然是那个年轻、单纯的孩子,但在黄达宣看来,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彷徨无助的俘虏,是和自己肩并肩并肩作战的战友。
渐渐地,徐惠滋的情绪平静下来,他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迈开了坚定的步伐,重新回到队伍中,加入了那些为解放事业而奋战的战士们。
加入解放军后,凭借着出色的战斗表现,他屡次冲锋在前,勇敢无畏,成为了连队中的一员猛将。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徐惠滋凭借自己的英勇表现,荣立了多次战功,最终还被授予了一等功。
在激烈的战斗间隙,徐惠滋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开始积极向身边的同志们请教学问,认真学习共产主义思想,思考国家的未来与自己肩负的责任,他对自己的信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入伍两年后,徐惠滋在一次党的组织活动中,通过了严格的入党考核,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的成立,徐惠滋不再留在黄达宣的尖刀连,被调任到其他部队,担任连长职务,在新的岗位上,他依然保持着那份不畏艰难的勇气与责任感,继续带领部队参与各项任务。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每一次他都亲身上阵,亲自指挥,他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还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屡立战功。每一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指挥得当,带领部队突破敌人防线,屡屡为部队赢得了胜利。回国后,作为一名年轻的军官,徐惠滋得到了军队的重点培养,从一名普通连长迅速晋升为团长,。
1983年,已经51岁的徐惠滋,依旧是39军的一名师长,根据当时的军队规定,55岁未能晋升为副军长的干部将面临退休,而徐惠滋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极限,退役也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在他心中,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完成任务,保卫祖国,已经是最大的满足。
在徐惠滋带领的117师狠抓部队训练、提升作战能力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来到了军区视察,这无疑是一次展示部队实力的大好机会。按照原计划,部队里安排了另一个师参与这次演习,但由于该师的师长突发重病,无法亲自参与,临时决定由徐惠滋带领的117师代替,参加这场重要的演习。
演习当天,117师的表现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站在队伍的前方,他指挥得果敢而果断,调动迅速,指令清晰,部队的反应速度和协同作战的默契程度完全超出了邓小平的预期。
演习结束后,邓小平同志站起来,率先为117师的表现鼓掌,他特意走向徐惠滋,亲切地与他交谈,询问了许多关于部队训练和指挥的一些问题。看着徐惠滋那一脸严肃的神情,邓小平忍不住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夸赞道:“你是好样的,带兵真是把好手。你们的演习表现非常出色,今后一定要继续努力,把部队的战斗力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不久后,徐惠滋就收到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调令——他被提拔为第39军的军长,这个消息让部队的许多人感到震惊,连徐惠滋自己也没能马上反应过来,他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慢慢从这个突如其来的喜讯中回过神来。
当徐惠滋走进39军,看到熟悉的身影——黄达宣,已是副军长,两人紧握双手,徐惠滋笑道:“老连长,好久不见!”黄达宣一脸惊讶,没想到当年那个战俘,如今竟成了自己的上级。
徐惠滋解释道:“要不是您当年让我留下来,我可能早就回家了,哪有机会走到今天。”黄达宣恍然大悟,笑着说道:“没想到你真成了我的上级,这真是命运使然。”旁人听了纷纷调侃:“副军长,当年那位俘虏现在成了你的上级。
1988年,徐惠滋被授予中将军衔,这一荣誉是对他战功的肯定,到1993年,他兼任总参纪检书记,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次年他被授予了上将军衔,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名副其实的上将。
1996年,徐惠滋在64岁高龄时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院长,使他得以继续在国家的军事战略规划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在任期间,徐惠滋在军事作战准备、军队建设、战术调整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意见。他参与了新时期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对作战方针的调整、装备的更新换代等问题都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为中国军队的长远发展和军事力量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徐惠滋到了卸下了军职,他的贡献并未止步于此,卸下军事职务后的徐惠滋继续在中国的政治与社会领域发挥影响。2005年,他担任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为国家的社会建设与海外华人事务尽心尽力。
徐惠滋的生命虽然在2005年画上了句号,但他72年的人生却充满了光辉与传奇,作为一位曾经历过国家危难、又见证过中国崛起的老将,他的坚韧与智慧,为国家的倾心奉献,都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后人学习与崇敬的榜样。